巴陵戲

巴陵戲

巴陵戲,湖南省岳陽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巴陵戲,原名巴湘戲,民間又稱之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為巴陵戲。巴陵戲淵源於明代萬曆年間傳入的崑腔,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入湖南,清代乾隆年間,巴陵戲吸收其他劇種的藝術因素,以唱彈腔為主,兼唱崑腔和雜腔小調,逐漸發展成一個較為穩定的戲曲聲腔劇種。巴陵戲內容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和話本,以反映歷代政治、軍事鬥爭題材為主,是研究中國戲曲流變和地方劇種成型、發展的寶貴資料。

2006年5月20日,巴陵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3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陵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湖南省岳陽市
  • 遺產編號:Ⅳ-34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音樂,腳色,表演程式,道白,流行地區,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國際影響,

歷史淵源

岳陽歷史義化源遠流長,自東周始文化藝術活動就非常繁榮。至元末,南戲與雜劇先後在此流傳。而巴陵戲的淵源可溯至上古時期,具有成熟形態的巴陵戲則要從明代算起,已有400年的發展歷史。縱觀岳陽巴陵戲的形成與發展,其大致經歷以下階段:孕育期、形成期、興盛期、衰落期與搶救保護期。
岳陽市選送的巴陵戲表演《岳陽樓下梨園春》岳陽市選送的巴陵戲表演《岳陽樓下梨園春》
  • 孕育期與形成期
岳陽音樂文化的可考歷史十分久遠。東周時期,此地就已有先民的足跡與歌舞文化遺存。在平江地區發現的上古吹奏樂“塤”,足以證明先民們的高度發展的音樂活動。至春秋戰國,祭祀巫儺之風充斥各地,許多古老的村寨聚落大量盛行宗教性歌舞活動。岳陽民間歌舞在此時十分繁盛。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通過《離騷》、《兒歌》等名篇將楚地盛行的大型民俗祭祀場面進行了充分描述,讓人們充分領略了楚地民間宗教歌舞及巫儺文化的神秘。在巫儺文化的催生下,民間音樂活動獲得了充分的生存空間。
中古時期,岳陽崇尚巫歌儺舞的風氣有增無減,《九歌》依然盛行,中唐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云:“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連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婉轉,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沅湘之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宋代范致明所作《岳陽風土記》所青“男女踏歌”、“好歌吹管”等充分表明此時的岳陽城內歌舞繁盛。至元末明初,南北統一,水陸商業暢通,演唱北雜劇的藝人不斷南來,岳陽地區開始盛行雜劇與本土歌舞音樂混雜的風氣。
明末,巴陵人楊翔鳳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自牧同集》中《岳陽樓觀馬元戎家樂》一詩云:“岳陽城下錦如簇,歷落風塵破聾鼓。秦築楚語撥箜篌,種種傷心何足數。”當時用“楚語演唱傷心事”,即自發組成的戲班用湘北方言進行演唱的藝術形式,在岳陽民問已廣泛流傳。從而使巴陵戲之雛形應運而生。據《中國文學珍本·袁小修日記》載,“時優伶二部間作,一為吳欲,一為楚調。吳演《幽閨》,楚演《金釵》”。岳陽地屬楚國,為湘北門戶,和沙市臨近,楚調自然容易傳至岳陽,另據巴陵戲歷代藝人傳說,“巴陵戲藝人祖輩相傳,明代岳陽有洪勝班,該班生角大王洪玉良為巴陵戲始祖”。由此可推斷,岳陽巴陵戲確實在明末已形成。
16世紀中期,興起於江蘇太倉的崑山腔迅速風靡全國,萬曆年問波及湖南,岳陽巴陵戲亦在此時深受影響。崑腔通過與岳陽本土的方言及民間音樂形式進行充分整合。形成了巴陵戲中風格獨特的崑腔。據清代嘉道年間楊懋建的《夢華瑣簿》中云:“(道光十八年)夏,余到岳陽小住十八日,得識徐三稚青(庶成),佳士也……復工度曲,與余交莫逆。”“至於徐三稚青居岳陽而工度曲,是岳陽亦有崑曲之證。”這些記載均說明,崑腔是明末清初岳陽巴陵戲的主要聲腔,巴陵戲仍然保留著一些崑腔傳統劇目,如《天官賜福》、《打三星》等,在舞台表演中依然沿用了許多崑曲曲牌。
  • 興盛期與衰落期
清代乾隆年間,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各種民間藝術漸次繁盛。當時的岳州作為湘北重鎮,各種地方戲曲文化交匯於此,不同聲腔之間相互交融,競相爭奇鬥豔,使岳陽巴陵戲呈現出諸腔雜陳的盛況。崑腔、吹腔、絲弦小調等各種聲腔類型,都散存於大量劇目中。“倒板漿”、“鴛鴦調”、“羅羅腔”、“銀紐絲”、“渭腔”等,這些新興的亂彈腔板式完整、變化靈活,能演唱各種格律的唱詞,加快了表演節奏,突破了古老崑曲的詞牌唱句結構。溫文古雅被靈動活潑所取代,彈腔從此成為岳陽巴陵戲的主要聲腔。此時各種劇團相互交流,岳陽人敞開大門、博採眾長,吸納其他劇種的優點,在不斷整合的過程中完善自身。
岳陽巴陵戲彈腔的形成,主要受到徽調與襄陽腔的影響,分南北兩路。據道光二年(1822年)刊行的《漢口叢談》載:“李翠官,鄂通城人,幼習時曲於岳郡,居楚玉部,名噪湖之南者數年,去而來漢,年二十許矣,隸榮慶部。李貌不逾人,然每裝飾登場,觀者鹹稱嘖嘖讚賞。”據此推斷,李翠官在岳陽學戲,是在清乾隆三十年左右。而楚玉部之活動於岳陽自然更早了。周貽白認為:“李翠官所唱時曲《楊妃醉酒》,當已為四平調。”此後,人和班藝人高秀芝赴漢口演出時,葉調元作《漢皋竹枝詞》稱讚:“曲中反調最淒涼,急是西皮緩二黃。”李翠官到漢口搭班唱戲,並於安徽藝人同台。所演唱的《楊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等,都是彈腔傳統劇目。以上材料足見巴陵戲彈腔的形成至少經歷了200年的歷史。歷代巴陵戲藝人不斷創造,衝破古老傳統之束縛,不妄自菲薄,與兄弟劇種大膽交流互相借鑑,使得劇目、表演藝術日漸豐富,而巴陵戲彈腔即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從此以後,岳陽巴陵戲便成為以彈腔為主,諸腔共存的多聲腔劇種。
清末,湖南巴陵戲進入鼎盛時期,產生了許多家喻戶曉的科班,如“巴湘十八班”、“巴湘十八牌”等,湧現了一大批著名藝人。從藝人員亦達八百餘眾。在湘、鄂、贛三省交會的城鄉廣泛流傳。而深受湖北人民喜愛的木偶戲與皮影戲,也經常使用巴陵戲進行演唱。民間自發組成的戲班子,常於城鎮、鄉村的茶樓、酒家上演。夜間的嗣鼓演唱更是不絕於耳。其中的汨羅同聲園、平江老郎會、長壽街清音堂演出最為頻繁,於當時影響頗大。各處可見新修的演出場所,光岳陽市及其周邊鄉村就有戲台三十多個。此外,湘陰大灣楊200多戶的村莊,便能組建成戲班,周邊不遠的地區就有四個戲台。這些戲班戲台逢年過節、喜慶婚壽之時,總會競相上演,熱鬧非凡。
民國時期,天災不斷,戰亂頻仍,災難的陰霾籠罩著中華大地,瀕臨饑荒邊緣的流民們為了求得生存,只好遷徙到人煙稀少的地區經商或墾殖。為生存計,200餘名巴陵戲藝人遷徙到江西,很多藝人只好與當地案堂班搭班演出,個別能力超群的藝人自行組建班社,此時的巴陵戲藝人身處社會最底層,受盡欺凌壓迫,過著極其閒難的生活。加之天災人禍、戰事不斷,巴陵戲每況愈下,瀕臨滅絕。
岳陽傍洞庭、依長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岳陽飽受日本侵略軍蹂躪長達七年。連年的戰事,使巴陵戲逐漸走向衰落,藝人們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演到三五年後才有微薄收入。僅存的兩個班社流落至湘西一帶長達22年之久。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才返回岳陽故土。巴陵戲亦因地處通衢,所遭受的戰爭影響較之其他劇種更為深遠與慘重。
  • 搶救保護期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戲曲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經過一系列搶救性措施,巴陵戲從瀕臨滅絕中開始復甦,並再次復興。藝人們的經濟收人也得到了保障,特別是1958年劇團轉為地方國營以後,演職人員都有了固定的工資,並且劃撥公房解決了青年演員的住房問題。同時在岳陽影劇院、吊橋、便河同等處修建宿舍樓,使得流浪了300餘年的巴陵戲藝人終於有了容身之所。更重要的是,巴陵戲自身也不斷向前發展。劇目方面,一些經典劇目有所改編。表演方面,表演程式更為豐富,角色行當更加多樣,小生、三花開始有了文武之 別。武行趨向專業化,旦行的區分比以往更細。伴奏方面,加入了西洋管弦樂,樂隊成員最多時達20名樂手,形成了中西混合樂隊的建制。對演出與排練場地政府也做了妥善安排。茶巷子的岳陽劇場,被定為巴陵戲劇團的基本演出場地,後來又陸續修建了排練場。除此之外,政府還有專項撥款,巴陵戲劇團演出場所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添置燈具,而後又新添大批服裝、道具,整個巴陵戲劇團的生存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岳陽巴陵戲岳陽巴陵戲
自1952年湖南省第一次戲曲匯演以來,巴陵戲引起了黨和政府對培養戲曲專乾的重視,政府相關部門召集了相關專家對巴陵戲開展了一系列搶救、發掘、整理工作。藝人們亦開始對巴陵戲的演唱經驗進行總結。人們開始對巴陵戲的藝術特徵及價值進行理論研究與分析。至此岳陽巴陵戲研究才真正開始。1957年,岳陽縣舉辦巴陵戲小演員訓練班。1960年,湘潭專區成立了巴陵戲曲學校,培養了大批業務能力強的戲曲人才。1964年,岳陽縣回響黨中央的號召開始編排現代戲,大部分演員與樂手為演好新戲苦學苦練,在現代戲排演的過程中,向藝人們普及了相關樂理知識,提高了他們的專業技能與修養。
“文革”期間四害橫行,許多藝術資料被毀、大量藝人遭受殘酷迫害,20世紀50年代僅存的幾個專業劇團被先後解散,藝人們被下放到農村、工礦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當地文化部門開始狠抓對傳統劇目與音樂的挖掘、整理、錄音、錄像工作,岳陽巴陵戲劇團亦於此時得以重建,碩果僅存的專業劇團重新煥發生機。
改革開放春風迎面拂來之時,各級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力扶持振興岳陽巴陵戲。在此期間,岳陽巴陵戲劇團先後參加多項省市級大型演出交流活動,均載譽而歸。1992年岳陽市巴陵戲劇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天下第一團”,並受邀參演文化部舉行的全國優秀劇目展演。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岳陽巴陵戲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而又頗具歷史意義的發展之路。現代文明的衝擊與人們審美喜好的變遷,使巴陵戲在當代的發展中面臨嚴峻的考驗。2006年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成功,給新時期巴陵戲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生機與希望。

文化特徵

音樂

巴陵戲的音樂分聲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聲腔又分崑腔、彈腔和雜腔小調幾種,其彈腔分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調,同時還有一種特殊的唱腔形式西二簧,其過門能巧妙地將南北路融為一體,南唱北拉,風味獨特。彈腔用胡琴、月琴、小三弦伴奏,輔以嗩吶、笛子和長桿子等。用於伴奏的打擊樂器包括板鼓、課子、堂鼓、大鑼、小鈔、雲鑼、馬鑼等,有一套完整的鑼鼓經,成為將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組成一體的紐帶。
巴陵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巴陵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腳色

巴陵戲的腳色分生、旦、淨三大行,生行包括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貼補等;旦行包括老旦、正旦、閨門、蹺子、二小姐等;淨行包括大花臉、二淨、二目頭、三花臉、四七郎等。

表演程式

巴陵戲用中州韻、湖廣音結合湘北方言演唱,特別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傳統表演程式,形成了粗獷樸實、細膩生動的藝術風格。其表演有“內八功”、“外八功”等技巧。“內八功”是指喜、怒、哀、樂、悲、愁、恨、驚八種刻畫人物心理、表達人物情感的基本技巧。“外八功”則泛指手、腿、身、頸及鬍子、翅子、翎子、扇子、水袖等的運用。
巴陵戲的表演特別注重眼神,常用的眼神有正眼、斜眼、喜眼、怒眼、哀眼、病眼、賊眼、妒眼、媚眼、死眼等三十多種。歷代巴陵戲藝人在武打戲中吸收民間武術、雜技內容,創造了拋叉、拋椅、鑽刀圈、鑽火圈、翻桌、疊羅漢、順風旗等許多表演絕技。

道白

巴陵戲的道白除常用的韻白、戲白之外,還有京、蘇、川、淮、晉、沔陽、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現某些人物的地域特徵及其身份、性格。

流行地區

巴陵戲流行於湘北的岳陽、湘陰、汨羅、平江、臨湘、華容及湖北通城、監利和江西修水、銅鼓等地。

代表劇目

【岳陽樓國小】戲曲之花 校園怒放【岳陽樓國小】戲曲之花 校園怒放
巴陵戲傳統劇目比較豐富,2013年據岳陽巴陵戲劇團統計,共423個。它們大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和話本,部分劇目從元明雜劇、傳奇衍變而來。習慣分整本、半本、摺子、小戲4類,以半本戲居多。整本戲系指有完整的故事,演出時間在4小時以上的,計有《蘇艷莊》《鐘無鹽》《伍子胥》《鬧花燈》《二度梅》等。半本戲系指有完整故事,演出在兩小時以上的,經常上演的有《燒綿山》《清河橋》《上天台》《淮河營》《鳳儀亭》《收姜維》《審刺客》等。《三國》《水滸》戲,原在農村演出時可按演義中的情節串演數日。折子戲則為原有的整本戲或半本戲中保留下來的散折,如《幽閨記》中的《搶傘》,《麒麟閣》中的《打擂》《見姑》,《西廂記》中的《跳牆圍棋》等,雖無完整故事,但表演細膩,藝術性較強,還有反映民問生活的小戲,如《皮慶滾打》《打灶分家》《萬病一針》《胡文叫差》等。按聲腔分,崑腔戲3個,南路戲88個,北路戲231個,南北混唱的戲76個,小調戲16個,安慶調戲4個,七句半戲5個。1950年以後的三十年中,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挖掘、展覽演出,搶救了一批傳統劇目。1964年以前,共整理改編了優秀傳統劇目《打嚴嵩》《九子鞭》《夜夢冠帶》《打差算糧》《崔子弒齊》《i審刺客》等三十多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巴陵戲是湘東北地區戲劇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國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語言、劇目、聲腔、音樂、表演乃至演出習俗中承載著大量與岳陽有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陽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國戲曲流變和地方劇種成型、發展的寶貴資料。

傳承人物

何其堅,男,1944年9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岳陽市申報。申報項目:巴陵戲。

保護措施

2011年,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在原岳陽市巴陵戲劇團、岳陽市花鼓戲劇團、岳陽市歌舞團的基礎上組建。截至2018年7月,研究院記錄整理傳統劇本130多個,《巴陵戲音樂資料》兩套;編撰了《巴陵戲志》;編著了《巴陵戲音樂大全》及50本曲譜,少量劇目展演的音、視頻資料。
巴陵戲《三娘教子》巴陵戲《三娘教子》
2015年,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建設巴陵戲陳列室,歷時11個多月,共徵集、整理巴陵戲劇本、曲譜、相關史料、傳承實物等百餘件,於2016年4月建成,成為全省非遺保護單位項目建設的典範。
2014年5月至2018年7月,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在岳陽樓國小開設“巴陵戲表演普及班”,設立課程至今,學員由原來的20人增加到100餘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9月3日晚7點30分,由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創排的大型巴陵戲歷史劇《遠在江湖》參加“湘戲進京”展演活動,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上演。

榮譽表彰

2017年元月,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的演員們帶著巴陵戲《梨園代代欣》參加 “2017年湖南省少兒戲曲春晚”獲金獎。
2017年7月,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作為湖南省唯一代表隊,參加“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展演”,獲“最佳集體節目獎”。

國際影響

2014年,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帶著《天官賜福》、《攔馬》等精彩節目,代表原國家文化部遠赴土庫曼斯坦參加阿瓦扎國際藝術節。
2017年7月,應國家文化部、湖南省文化廳推薦和俄羅斯聖彼得堡體育文化和體育委員會的邀請,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赴俄羅斯參加“2017年聖彼得堡夏季中國文化節”,在異國上演了巴陵戲《貴妃醉酒》、《樊梨花》、《三岔口》等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