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鈴鎮

巴鈴鎮

巴鈴鎮。位於貴州省黔西南興仁市東北部,距興仁市區25公里,距黔西南首府興義市75公里,距省城貴陽230公里,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巴鈴鎮屬較大的山區農業鎮,農業耕地面積達3.2萬畝,轄區內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土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辣椒、苡仁米、芭蕉芋、土煙等,辣椒、苡仁米聞名省內外。巴鈴鎮下轄18個村,3個社區,278個村民小組,鎮區規劃區面積7平方公里,鎮區人口約2.3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32.9 %,分布有漢、布依、苗、、回、仡佬等民族群體。

巴鈴鎮交通便捷,惠水–興仁高速公路(都興高速)、巴鈴—百德公路、屯腳-巴鈴公路、309省道、惠興高速公路貫穿境內。

2017年11月,巴鈴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鈴鎮
  • 外文名稱:balin
  • 別名:巴鈴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興仁市
  • 下轄地區:東街社區、百卡村、花壩村等    
  • 電話區號:0859
  • 郵政區碼:562400
  • 地理位置:黔西南州興仁縣東北部
  • 面積:218.3平方公里
  • 人口:6.3萬
  • 方言:貴州方言
  • 著名景點:綠蔭河、小寨
  • 機場興義萬峰林機場
  • 火車站興義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E
鄉鎮概況,農業生產,發展建設,新農村建設,城鎮建設,教育事業,計畫生育,民風民俗,布依族的傳統佳節,苗族節慶、食俗,旅遊資源,

鄉鎮概況

巴鈴鎮主要居住著漢、布依、苗、彝、回、仡佬等9個民族。省道309線和關(嶺)——興(義)高等級公路橫穿境內,交通便利,商貿活躍,市場繁榮,1998年列為貴州省“雙百”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巴鈴鎮於2012年8月被列為全省100個示範小城鎮、2014年1月被貴州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評為“貴州省安全文化建設示範鄉鎮”、2015年1月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巴鈴鎮“貴州省2014年度減貧摘帽鎮”榮譽稱號、2015年3月被評為“省級衛生示範鄉鎮”。
巴鈴鎮屬較大的山區農業鎮,轄區內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洋芋;經濟作物主要有辣椒、苡仁米、芭蕉芋、土因、烤菸等,其中辣椒土煙、苡仁米早已聞名省內外;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錳礦和磷礦,煤炭早已遠銷雲南廣西廣東等地。畜牧業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豬、牛、馬、羊等大牲畜存欄達36萬頭(匹),每年外調的大牲畜達2萬5千餘頭(匹),價值150多萬元。2006年人均擁有糧食400多公斤,人均純收入達150元,10000餘人達到了小康水平。
巴鈴鎮現有自來水廠8個,自流蓄水池46個,基本解決了人民民眾的飲水難問題,集鎮中心日供水量1500噸左右;有25千伏安降壓站1座,實施農村電網改造了,村村通電,城鄉電價實行“同網同價”;有移動通信基站14座;聯通基站1座和“小靈通”基站1座。村村通程控電話,公路和電視。城鎮廣播電視由黔西南州網路公司統一管理,能夠收看40多套電視節目的有1500多家。
巴鈴鎮交通四通八達,有省道309線和惠水—高速公路橫貫境內,巴(鈴)—百(德)油路改造和巴(鈴)—白(層)二級油路建設正在建設之中,村村通公路,全鎮通車裡程達120公里。

農業生產

巴鈴鎮糧食作物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洋芋,經濟作物主產辣椒、苡仁米、芭蕉芋 、土煙等,遠銷廣西、雲南、四川等地。
巴鈴鎮巴鈴鎮
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坡改梯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烤菸、苡仁米、辣椒等經濟農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很大的比重。
全鎮科技興農力度不斷加大,糧食產量年年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提高,到2006年,農民人均擁有糧食達400公斤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1750元,80%以上的農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發展建設

新農村建設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依託綠蔭河古樸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布依風情,將綠蔭河村作為該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亮點,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旅遊業,投資100餘萬元,逐步完成該村軟硬體設施,興辦了 “農家樂”。吸引了州內外的遊客到此觀光、休閒和娛樂,為宣傳和推介巴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將汪寨、公德、卡子等村列為第二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逐步推進。
民族風情民族風情

城鎮建設

巴鈴於1998年列入全省“雙百”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首先建成商貿新區的興鈴大道,初步搭起商貿新區的主骨架。之後,先後建成了紫城路、河濱東路、河濱西路、農豐路、政府路,農貿綜合批發市場正在擬建之中,一個擁有“六路一市場”的“巴鈴商貿新區”日臻完善。
巴鈴商貿新區的完善不斷迎來了四川、河南、普安、興仁市等地的客商來投資開發和興辦企業,實現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農村市場經濟不斷繁榮,逐步形成了城鎮帶動農村、農村促進城鎮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教育事業

現有完全中學1所(巴鈴中學,2010更名為興仁市第八中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1所(卡子中學,2010年更名為興仁市第九中學),鎮中心國小1所(巴鈴國小),鎮中心幼稚園1所(巴鈴幼稚園),民辦幼稚園3所(方圓雙語幼稚園、親親寶貝幼稚園、藝術幼稚園);
片區中心完小4所(紫沖國小、公德國小、陳家溝國小、木橋國小),村級完小17所(哪扎箐慶豐國小、達寨國小、易家寨國小、大荒坪國小、尤家寨國小、黃泥田國小、花壩國小、棟青國小、向家齊國小、彭家寨國小、母沖國小、信田興中國小、西洋國小、農豐國小、灰渣平安國小、汪寨國小、大坪國小),村級教學點一個(保營國小);
有普通國中在校生1602人,職中在校生1177人,合計國中在校學生2779人,國小在校學生6525人。國中階段入學率達到106.32%;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82%,基本實現了“兩基”目標,2003年,“兩基”已順利通過省政府的驗收,現正在進行“兩基”鞏固提高、“普實”工作,2007年、2009年“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的國家驗收;
2013年以來,義務教育實現初步均衡發展。此外,為了進一步發展巴鈴鎮的教育事業,申辦巴鈴二小和巴鈴高中,這兩項工程已向上級申報,正在積極籌備之中。

計畫生育

按照計畫生育法的規定,大力推行計畫生育村民自治,建設計生中心服務站,提高計生優質服務,實行獎勵少生、處罰多生的獎勵扶助政策,使全鎮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都得到了有效控制,2006年全鎮出生率控制在12.77‰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92‰以內,人口素質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全鎮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民風民俗

布依族的傳統佳節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民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伙子將長期保存。

苗族節慶、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麵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旅遊資源

巴鈴鎮綠蔭河村是一個民風純樸、風光秀麗且原始生態保持完好的自然村寨,地處關興高等級公路巴鈴立交橋右側,區位優勢突出,環境優美,一條清清的溪流環繞山寨,溪流源頭保持著完整的原始植被,林中古樹參天,藤蔓攀沿,鳥語花香,大多為珍稀、名貴樹種,如金絲榔、雞血榔、硬殼榔等。
2008年該村正式啟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生態旅遊至今,吸引了無數遊客到此遊玩,真正體會到“賞田園風光、品綠色食品、洗礦泉浴、觀原始風貌、領布依風情、聽天籟之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