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研究回眸》是2016年9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存光。
基本介紹
- 書名:巴金研究回眸
- 作者:李存光
- ISBN:978-7-309-12512-2/K.586
- 頁數:601頁
-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開
- 字數:540千字
內容提要,目錄,
內容提要
回眸:不得不說的話(代前記)
這本集子所收長短文章,寫作時間從1979年到2016年,前後跨越三十八載。這期間我寫的有關巴金的單篇文章和單行出版書籍的前言後語,基本上都在其中。此外,也收錄了個別專書的部分章節。書名所冠“回眸”,一是看我自己做過的研究,二是從我的視角看學界已有的研究。將所收文章歸為“巴老與我”“我讀巴金”“但問耕耘”“研究掠影”“東鱗西爪”五輯,別無深意,不過是遵循魯迅先生所言“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便於翻檢閱讀而已。各輯中文章的編排,有的按年代排列,有的在顧及內容的基礎上再以年代為序。書中加入的三十餘幅書信等手稿插頁,見證了幾代研究者之間的誠摯友誼與無間合作,既可視為史料之一隅,亦可使本書增添幾分活潑。
集中所收各文,均有題註標明發表情況和相關事項,這裡不再一一贅述。有的文章部分文字或有重複,為保持各篇內容的完整,未加精簡或刪除。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篇文章需在此略作交待。
由於時勢的緣故,我這一代人中年才有幸進入學術研究領域,得以發表正經文章。20世紀80年代,人稱年逾四十的我輩為“青年”,在學問和學術方面,我們確也是初出茅廬。1982年8月出版的《巴金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道路》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書的“前編”勾勒巴金的文學歷程,屬敘述性的文字,不宜多占篇幅,故未收入本書;“後編”的三個部分系論說,全文又曾分別單獨發表,連同談巴金建國後散文的一篇文章,共同構成了我當時對巴金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些文章中,我力求“撥亂反正”,我“撥”了全面否定巴金之“亂”,返回的是“十七年”曾有的思路和框架之“正”。與20世紀80年代初同時步入巴金研究的學人如年長於我的陳丹晨、譚興國、汪應果和比我小一輪上下的陳思和、李輝、艾曉明等相比,我囿於慣有思維方式和主流話語邏輯的偏頗局限顯而易見。為坦露和認識自己的既往,也便於他人回眸時代風情和研究歷程,將這四文和《巴金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道路》全書“提要”,收錄於“我讀巴金”一輯之末。
近百年的學術研究史告訴我們,除學者自身的學養功力、思路視野外,世事的變遷,社會的轉型,觀念的引進,思潮的更迭,方法的更新,史料的發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術研究的方向和內涵,有時某一方面甚至會起到極大的作用。我毫無扭轉乾坤、改變時勢的力量,也沒有引領觀念、思潮、方法的功夫,只能以更多的精力埋頭做搜羅整理文獻史料這件基礎工作。這方面雖無大成,總算盡力為巴金研究匯總了必要的文獻,為研究者提供了獲取材料的某些方便。
安排會議主席台座次須論職論資,處理人際關係應敬老尊上,但是,評判學術研究的正誤、深淺、高下卻與資格輩分沒有關係,它只依據和尊重研究成果的實際學術分量。我從事巴金研究的時間不短,有一些拉拉雜雜的“成果”,但沒有高言宏論的“創新”,不可能也無意爭取“話語權”。我和與我類似的一些同輩,注定是巴金學術研究歷史進程中的過渡者、中間物,如此而已。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這樣的“命運”還是不錯的。對這本書,亦當如是觀。
李存光
2016年4月
這本集子所收長短文章,寫作時間從1979年到2016年,前後跨越三十八載。這期間我寫的有關巴金的單篇文章和單行出版書籍的前言後語,基本上都在其中。此外,也收錄了個別專書的部分章節。書名所冠“回眸”,一是看我自己做過的研究,二是從我的視角看學界已有的研究。將所收文章歸為“巴老與我”“我讀巴金”“但問耕耘”“研究掠影”“東鱗西爪”五輯,別無深意,不過是遵循魯迅先生所言“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便於翻檢閱讀而已。各輯中文章的編排,有的按年代排列,有的在顧及內容的基礎上再以年代為序。書中加入的三十餘幅書信等手稿插頁,見證了幾代研究者之間的誠摯友誼與無間合作,既可視為史料之一隅,亦可使本書增添幾分活潑。
集中所收各文,均有題註標明發表情況和相關事項,這裡不再一一贅述。有的文章部分文字或有重複,為保持各篇內容的完整,未加精簡或刪除。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篇文章需在此略作交待。
由於時勢的緣故,我這一代人中年才有幸進入學術研究領域,得以發表正經文章。20世紀80年代,人稱年逾四十的我輩為“青年”,在學問和學術方面,我們確也是初出茅廬。1982年8月出版的《巴金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道路》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書的“前編”勾勒巴金的文學歷程,屬敘述性的文字,不宜多占篇幅,故未收入本書;“後編”的三個部分系論說,全文又曾分別單獨發表,連同談巴金建國後散文的一篇文章,共同構成了我當時對巴金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些文章中,我力求“撥亂反正”,我“撥”了全面否定巴金之“亂”,返回的是“十七年”曾有的思路和框架之“正”。與20世紀80年代初同時步入巴金研究的學人如年長於我的陳丹晨、譚興國、汪應果和比我小一輪上下的陳思和、李輝、艾曉明等相比,我囿於慣有思維方式和主流話語邏輯的偏頗局限顯而易見。為坦露和認識自己的既往,也便於他人回眸時代風情和研究歷程,將這四文和《巴金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道路》全書“提要”,收錄於“我讀巴金”一輯之末。
近百年的學術研究史告訴我們,除學者自身的學養功力、思路視野外,世事的變遷,社會的轉型,觀念的引進,思潮的更迭,方法的更新,史料的發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術研究的方向和內涵,有時某一方面甚至會起到極大的作用。我毫無扭轉乾坤、改變時勢的力量,也沒有引領觀念、思潮、方法的功夫,只能以更多的精力埋頭做搜羅整理文獻史料這件基礎工作。這方面雖無大成,總算盡力為巴金研究匯總了必要的文獻,為研究者提供了獲取材料的某些方便。
安排會議主席台座次須論職論資,處理人際關係應敬老尊上,但是,評判學術研究的正誤、深淺、高下卻與資格輩分沒有關係,它只依據和尊重研究成果的實際學術分量。我從事巴金研究的時間不短,有一些拉拉雜雜的“成果”,但沒有高言宏論的“創新”,不可能也無意爭取“話語權”。我和與我類似的一些同輩,注定是巴金學術研究歷史進程中的過渡者、中間物,如此而已。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這樣的“命運”還是不錯的。對這本書,亦當如是觀。
李存光
2016年4月
目錄
巴老與我
四十二年間的憶念
巴金訪談錄
——關於“魯迅的道路”、傳記寫作及其他
巴金先生的覆信(1963年10月17日)
[附]致巴金先生(1963年9月23日)
巴金先生為《巴金談人生》所作前言
[附]感奮與崇敬
《巴金書信》摘抄(1986—1993年)
[附]謝謝您,巴老!
寫給巴金先生的信
我讀巴金
人民作家巴金印象
——李存光談巴金
人格鍛造:路漫漫其修遠
——巴金的人格發展歷程
折射心靈的多稜鏡
——巴金書信研究三題
巴金暮年的偉大完成
——論《隨想錄》的時代品格、文學意義及其他
略論《家》的思想和藝術
——並紀念單行本面世五十五周年
《家》重要篇章賞析·思考和提示
論巴金和茅盾、老舍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藝術的貢獻
憂鬱的低吟,激昂的聲討
——談巴金早期的詩作及文學觀
《巴金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道路》(提要)
他屬於自己生活的時代
——論巴金的文學道路與時代生活的關係
一位革命民主主義作家的思想歷程
——論巴金思想的形成和特點
巴金民主革命時期藝術探求的特點
試論巴金建國後的文學創作
巴金著譯雜記
巴金的文學意義
關於《家》的發表情況
關於《〈家〉〈春〉〈秋〉版本圖錄 研究索引》的通信
季羨林:巴金《家》的第一位評論者
尋訪《家》的初版本
“小人小事”三部曲
鮮為人知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說
巴金文學道路上又一座豐碑
巴金的第一篇散文創作
誠摯的心質樸的文
——談巴金的《紀念友人世彌》
不解之緣
——略談巴金與雜文
關於巴金早期的兩首悼詩
[附]來函照登
《文集》中的三首詩
《巴金文集》拾遺
幾本署名“巴金”的書
巴金青年時代的三位“先生”
《巴金筆名考析》補正
關於《巴金在法國的接受》一處材料的補正
巴金佚文尋探
面對新文獻 “發現”需慎言
——從巴金《〈作家素描〉回音》談起
關於巴金1932年9月的三封佚簡
——兼談巴金與曾今可
簡談巴金的散文《上海風景線》
巴金與上海《學生雜誌》“學生世界語欄”
1933年綏遠歸綏刊發的一篇巴金佚文
——世界語散文《我的小弟弟》中譯本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