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基督教

巴西基督教各派的統稱。巴西總人口約1.7億(2000年),基督徒約1.56億,約占總人口91.43%,其中新教有宗派116個,約1127.4萬人,獨立宗派有216個,約985.9萬人,聖公會有宗派1個,約12.5萬人,天主教有宗派1個,約1.25億人,東正教有宗派15個,約18.8萬人,新興宗派有59個,約197萬人。是世界上天主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所有家庭新生兒幾乎都受洗,2/3的婚禮在教堂舉行,1/3的成人每個月至少參加一次聖餐儀式。有1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40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31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西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Brazil
  • 基督徒數量:約1.56億
歷史背景,社會影響,

歷史背景

1500年,已有天主教傳教士來到巴西。16世紀初,巴西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549年,葡萄牙委派第一任總督托梅·德·索薩來到巴西,有6名耶穌會士同行,不久在巴西利亞建立第一個主教區。耶穌會士是羅馬教廷政策的推行者,力圖使美洲土著居民皈依基督。1551年,羅馬教宗頒布給葡萄牙國王一項訓諭,允許他及其繼承人掌握巴西教會的最高權力,教宗希望通過葡萄牙王室使天主教在巴西占統治地位。天主教會占有巴西大量土地財產,控制巴西全部教育大權,建立宗教裁判所。耶穌會於1554年建立聖保羅城,巴西皈依基督教信仰主要歸於耶穌會的傳教工作。自1584年,本篤會加爾默羅會方濟各會加入傳教行列。1676年,天主教會的發展達到頂峰,以聖薩爾瓦多為中心,建立里約熱內盧主教區(1676年)、馬拉尼翁主教區(1677年)、奧林達-累西腓主教區(1678年)。1734年,天主教女修會來到巴西,建立耶穌聖心會。在殖民統治末期,主教區增到9個。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脫離葡萄牙成立巴西帝國。從這時至1889年期間,天主教是巴西的國教。1829年,天主教會在里約熱內盧建立羅馬教廷在美洲的第一個使團。1889年,巴西成立聯邦共和國;1890年1月7日,宣布政教分離;1891年,建立巴西合眾國,政府放棄對神職人員的任命權,禁止在學校進行宗教教育;1934年,又宣布政教合一;1939年,創立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在20世紀前40年中,全國共建73個主教區。1946年政教再次分離。1974年,蓋澤爾就任總統,政教關係有所改善。1968—1978年,巴西有100多名神職人員、9名主教被捕,有的遭到嚴刑拷打。1985年,恢復多黨制民主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會影響

天主教全國共有31個大主教區,最大的是聖保羅大主教區,人口約1060萬左右;主教區217個,堂區4510個左右。天主教會主辦的《日報》和《巴西教會雜誌》在教徒和非教徒中有很大影響。全國共有10所天主教大學,紅衣主教6人,主教300多人,神父約1.2萬人,修女約3.6萬人。全國主教會議是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主席是阿洛西奧·洛歇德紅衣主教,他還兼任拉丁美洲主教理事會主席。阿傑羅·洛西紅衣主教自1970年起,一直擔任羅馬教廷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羅馬教廷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設有大使館。奧林達(Olinda)的羅馬天主教主教卡馬拉(H.P.Camara)曾發起社會改革運動。1600年,荷蘭新教教徒開始到巴西傳教。1810年,巴西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新教開始大規模傳入。1859年,美國長老會傳入巴西;1881年,浸禮會和西班牙衛理公會陸續來此。自1901年愛丁堡國際大會以來,巴西新教深受美國教會的影響。在南美諸國中,巴西的新教組織最為完備。巴西全國新教教徒約占拉丁美洲全部新教教徒的50%,全國共有2萬多座新教教堂,9000多名牧師和1.2萬多名助理牧師。巴西最大的新教教會是路德派教會,此外,還有浸禮會、瑞典的自由傳教會、各種五旬節派教會、唯靈派、長老會、公理會、衛理公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巴西福音教會、歸正會、摩門教會和救世軍等。巴西基督教受到非洲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形成非洲巴西禮儀;解放神學在巴西基督教中影響較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