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舉,號呆翁,江蘇省淮寧人,一九四一年出生。一九六六年七月畢業於江蘇省徐州師範學院(今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這縣委書記,市委副書記和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退休後專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出版專著十餘部。
基本介紹
- 書名:巴蜀印人
- 頁數:645 頁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2004年02月
基本數據,四川篆刻,
基本數據
·條形碼:9787806595602
·包裝版本:第1版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四川篆刻
中國璽印製度,所以昭信取證,弼助政令,乃我國獨有之文化。考究其源,蓋始於商周,遞經推演,由官而私,類別日多,功用日溥。元、明以降,璽印由單純的實用功能分化出篆刻藝術。文人篆刻家,鼓石弄刀,尺寸興波,溝澮之水,衍為江河,遂使篆刻躋於藝術之重要席次。
公元16世紀,中國出理了資本主義萌芽,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商賈雲集,文人集居,篆刻藝術得以迅猛發展。由於所受教育、審美情趣、創作技巧的不同,便產生了各種特色鮮明的篆刻藝術流派:多種流派,此起彼伏,各具風貌,爭奇鬥豔,蔚為壯觀:這些在當時占有一定統治地位的藝術流派,對全國各地後來篆刻藝術的分裂、生殖,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響。
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山川峻秀,人傑地靈。人文之盛,幾甲天下:但於此時,川人習慣於固有之安全感,沉醉於古代巴蜀文明的封閉體系之中,惰性越來越重,處於昏睡狀態。與人文其他領域一樣,篆刻藝術猶如死水一潭,無一絲漣漪。
至清同治朝始,在外力的推動之下,川人如夢初醒。其時,士心振奮,文教蔚興,篆刻藝術迅速崛起,湧現出了姚覲元、陳定波、劉家謨、吳伯龍、曾應台、楊寶田、邱東霖、盛樾、劉敦山、鄒濟、盛光偉等一批有實力的篆刻家,一大批篆刻人物圍繞在他們周圍,形成了四川篆刻藝術發展的第一次高潮。在這一次高潮中,劉家謨、邱東霖,盛光偉三人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及至民國,一大批四川文人開始重視人的自我價值。不少印人在重視秦漢璽印的基礎上,開始虛心向皖、浙諸流派學習,突破僵化、封閉、自滿的偏私與狹隘,開啟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引進新技法,湧現了喬大壯、張叔玉、花效時、楊鵬升、張大千、肖友於、公孫長子、徐壽、曾默躬、沈中、沈愨、張窪父、周菊吾、羅祥止、劉孟伉、施孝長、馮建吳、余中英、曾右石、李中荃、黃世銘、游丕承、蘇園等一大批各具個性風格的篆刻藝術家。抗日戰爭爆發後,四川雲集了一大批從全國各地赴川的篆刻俊彥,如唐醉石、曾紹傑、高月秋、徐文鏡、謝梅奴、蔣維崧、王王孫、馬一浮、高甜心、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楊仲子、呂鳳子、馬衡、商承祚、董作賓、魏大堅等,他們與四川印人一起,圍繞抗擊日寇、拯救中國這箇中心,興學校,帶徒弟,辦展覽,寫文章,出印集,搞義賣,組織印社,交流印藝,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區,影響極大。寓川印人與四川印人一道,共同開創了四川篆刻藝術發展的第二次高潮。在這次高潮中,四川印人喬大壯、肖友於、楊鵬升三人在全國最有影響。尤其是喬大壯,他的印風,在全國引起震撼,至有“南喬北齊”(白石)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