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肯山

巴肯山

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高約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巴肯山是耶輸跋摩一世遷都的結果,他從羅洛寺群一帶遷都到了巴肯山地區,羅洛寺一帶當時已經修滿了先王的建築物,不太適合這位年輕的君主實現其城市規劃。以巴肯山為中心的耶輸陀羅補羅所在地,一直到15世紀,都是高棉的首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肯山
  • 外文名稱:Bakheng
  • 地理位置高棉
  • 著名景點:西池、巴肯寺
  • 最佳遊玩季節:11月至次年2月。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開放時間:16:00關閉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門票價格,景點簡介,遊覽方式,景點介紹,相關信息,

門票價格

門票包含在吳哥門票內。下午三點後買好門票,可以在當天傍晚免費進入。

景點簡介

巴肯山(Bakheng)
巴肯山(Bakheng)是吳哥窟主要遺蹟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蹟,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都城的中心,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這裡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築上,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
夕陽下的巴肯山夕陽下的巴肯山
建在巴肯山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著整個宇宙的建築,整個設計意圖來自印度的曼陀羅式風格:
巴肯山建築一共五層,底層有44座塔,其他各12座塔,一共是108座。
巴肯寺正對羅洛寺建築群,它建造在吳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於吳哥城外南面,原為都城的中心,台基為金字塔式的五層,各層有塔,層層而上,極為壯觀。在山頂可以俯瞰吳哥窟全景、吳哥古都和周圍的景點,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

遊覽方式

登上巴肯山有三種途徑:一是沿略為陡峭的山路走約10 - 15分鐘,山路雖不算十分難走,但對沒有登山經驗的人也有點挑戰;二是沿坡度較平緩的良好小路走上,但路途較遠;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25 美元(2012年9月)的“車資”值得與否便見仁見智了。
巴肯山日落巴肯山日落
無論選用何種途徑,步步為營從狹窄和陡峭的階級攀上廟宇頂則無可倖免。廟宇經過歲月的洗禮,已不見昔日的風采,但廟宇頂部的平台可從高處遠眺吳哥窟。每逢晴天的黃昏日落時分,很多遊客會來到山上欣賞吳哥日落,追憶這個失落的文明。由於這兒是看日出日落的寶地之一,每天臨近傍晚都會擠滿了遊客和小販,熱鬧得象個公園。
門票:使用吳哥窟的有效門票即可前往,多數人在前一天下午四點後買好,可以在當天傍晚免費進入,並欣賞巴肯寺的日落。

景點介紹

巴肯寺(Phnom Bakheng)是高棉吳哥古蹟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它是9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都吳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廟。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高約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
巴肯山巴肯山
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廟山為陡峭的五級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層長76米,逐層縮小到頂層長47米;陡峭的廟山象徵須彌山。廟山頂部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邊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層石階,每層十級,直通寺頂平台,每層石階左右,守護著一對坐獅,有些石獅已破損,看不出獅子模樣。
巴肯寺的108座寶塔,按嚴格的幾何圖案對稱地布置:頂層的五座寶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點梅花;廟山的每一層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層階梯的每一道每一層,各有一對寶塔伺立左右,共有階梯寶塔40座;另有44座寶塔環立廟山四周。14世紀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淵訪問真臘時稱巴肯寺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還是金塔。今日不少寶塔已經殘缺不全。

相關信息

位置:通王城南門外西側。
建造年代:9-10世紀。
所屬宗教:印度教。
供奉:濕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