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羅斯(1914-1997),美國作家,美國“垮掉派”文學的三列馬車傑克·凱魯亞克、金斯堡、威廉·巴羅斯。巴羅斯對暴行、墮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寫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時又在語言和小說的形式上進行大膽實驗,用“剪裁法”拼湊和改變小說的結構。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於反映了“真正地獄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場訴訟和諧爭。以後的作品如《諾瓦快車》(1964)、《柔軟機器》(1966)和《爆炸的火車票》(1967),也採用了真實與夢屬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現作者厭惡社會的冷酷的幽默感,後來有人因此把巴羅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說家行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巴羅斯
- 外文名:William Burroughs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97
- 職業:詩人、作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主要成就:美國“垮掉派”文學教父
- 代表作品:《癮君子》、《赤裸的午餐》、《爆炸的火車票》
1953年,巴羅斯根據自己的吸毒經歷寫出“垮掉”風格的小說《癮君子》,開始引起美國文學界的注意。此後,他先是到摩洛哥的丹吉爾一家男妓館隱居,不久又跑到南美洲幾個國家搜尋毒品。1955年,他重返丹吉爾,租住一間民房,一年不洗澡,不換衣服,潛下心來寫小說。他邊寫邊扔,邊扔邊寫。四年之後,他將一箱子亂糟糟的手稿交給巴黎的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作品原題《赤裸的情慾》。金斯堡閱讀原稿時,因字跡太潦草,誤讀為《赤裸的午餐》。他倆都認為這個題目“更愜意”,就定下來了。這本小說主要講述的也是作者漫遊、吸毒、性愛、同性戀等經歷,內中充滿肉體虐待的描寫、猥褻不堪的細節、卑俗下流的語言。有的批評家將它斥為“一堆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態的囈語”。波士頓等城市一度以“淫猥”為名禁止這本書出版和發售。但是,另一些人認為,這本書“以幽默的形式抨擊社會的偽善,探尋人們心靈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的道德內涵”,“是一部古怪的天才之作”。這樣,爭論了近兩年時間,這本小說才於1962年在美國出版,隨後被譯成16種文字出版發行。
巴羅斯從此名聲大振。美國和西歐的一些通俗期刊和廉價小報紛紛向他約稿。他順勢推舟,“毫無計畫、毫無準備地進行創作”,“優哉游哉,信筆所之,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他有時還採用所謂“剪接法”,即一邊寫,一邊將手頭的報紙、期刊、書籍上的大段文字剪下來,打亂順序,重新拼接,胡亂塞到自己的作品中。他認為,只有這樣“攪亂個人、社會、政治之間的界限,才能表現事物的真”。1964年出版的小說《新星快車》描寫銀河內各個派別為控制地球和宇宙而爭鬥,沒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大堆怪誕聯想的堆積”。後來出版的小說《柔軟機器》(1966)、《爆炸的火車票》(1967)等,採用現實與夢幻相混合的手法,表現作者對社會厭惡情緒,脈絡也相當混亂。巴羅斯這時說,他已寫盡胸中的一切,江郎才盡。
愛?
世間有什麼?
在堪薩斯州勞倫斯城舉行的葬禮上,他終生的莫逆之交威廉.西爾弗伯格將這幾行詩散發給250多位悼念者。他慨嘆說,“巴羅斯逝世後,美國再也沒有幾個稱得上‘偉大’的作家了。”悼念者聞此無不鼓掌表示贊同。他的話當然帶有不少感情成份,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人對巴羅斯及其為先導的“垮掉的一代”的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