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山谷

巴米揚山谷

巴米揚石窟,位於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興都庫什山區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興都庫什山的支脈代瓦傑山,向南是巴巴山脈,巴米揚河從兩山間流過,巴米揚石窟就開造在代瓦傑山南面的斷崖上。 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岩洞藝術是公元1世紀到6世紀之間古代巴克特里亞文化宗教發展的傑出代表,將多種文化的影響融匯進了乾達拉文化中的佛教藝術。巴米揚山谷擁有眾多的寺廟,也有穆斯林時代的軍事工事。巴米揚山谷也是2001年震驚世界的塔利班炸毀兩尊巴米揚大佛悲劇的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米揚山谷
  • 國家阿富汗
  • 所屬洲:亞洲
  • 批准時間:2003
基本信息,遴選理由,巴米揚山谷介紹,古代經濟文化重鎮,石窟的世界之最,巴米揚佛像群現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

遴選理由

標準(i):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岩洞藝術是中亞地區乾達拉文化中佛教藝術的典範;
標準(ii):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建築遺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佛教中心,深受印度、希臘、羅馬和薩桑文化的影響,後期又有了穆斯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乾達拉文化;
標準(iii):巴米揚山谷是業已消失的中亞文化傳統的有力見證;
標準(iv):巴米揚山谷是傑出的文化景觀,描述了佛教發展史上一段輝煌的歷史;
標準(vi):巴米揚山谷是西方的佛教聖地,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上是朝聖的中心。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洞窟標誌性的象徵意義使遺址的存在多次受到威脅,其中最嚴重的是2001年震驚世界的蓄意爆炸行為。
風景風景

巴米揚山谷介紹

古代經濟文化重鎮

阿富汗是中亞地區的文明古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巴米揚石窟,位於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興都庫什山區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興都庫什山的支脈代瓦傑山,向南是巴巴山脈,巴米揚河從兩山間流過,巴米揚石窟就開鑿在代瓦傑山南面的斷崖上。
巴米揚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山地國家,所據地理位置為連線印度、西亞與中亞的交通要道,東西方文化都曾在這裡交匯;中國唐代著名僧人玄奘長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經巴米揚。他在《大唐西域記》中將此地譯作“梵衍那國”,並詳細記錄了王城中的佛教寺院和高大精美的佛像。玄奘法師親眼所見的梵衍那國的寺廟和佛像中,應該就包括了今天已經遭受滅頂之災的巴米揚石窟群和東西大立佛。

石窟的世界之最

巴米揚石窟擁有兩項世界之最,巴米揚石窟是現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巴米揚石窟,全長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個,比我國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都要大得多。巴米揚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別開鑿在東段和西段的兩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稱“東大佛”和“西大佛”,兩尊大佛相距400米,遠遠望去十分地醒目。東大佛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西大佛高55米,著紅色袈裟,佛像臉部和雙手均塗有金色。兩尊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台處可站立百餘人。巴米揚大佛大約雕鑿於公元4-5世紀間,經歷風風雨雨,戰火滄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巴米揚石窟在建成後的千百年中,已飽經戰火的劫難。有記載的大規模破壞,前後有4次。第一次發生在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征服巴米揚期間,時間是在公元8世紀;第二次是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蒙古大軍的鐵蹄踏上了這塊土地,巴米揚石窟沒有躲過這次戰火的劫難,在梵衍那城陷寺毀後,巴米揚石窟已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紀,當帝國主義將戰火燒到阿富汗領土時,占領巴米揚的英軍炮擊了巴米揚石窟的兩尊大佛,從此巴米揚大佛滿目瘡痍,肢體殘斷。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更是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包括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在內的所有佛像。

巴米揚佛像群現狀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淒涼。山崖下只是佛像形狀的石窟和佛像的殘骸,石窟外到處是碎石和黃土塊。塞爾薩爾只剩下一個佛像的形狀,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見。佛像不見了,但仰頭而望,仍不難想像當年的壯觀景象。
為了避免再遭破壞,當地政府禁止從這裡取走泥塊,也嚴禁在這裡埋地雷。雖然目前還沒有修復的計畫,但日本和印度等國政府已表示願意出資幫助修復佛像。斯里蘭卡政府表示有意購買被阿富汗塔利巴政權摧毀的巴米揚佛像碎石或殘骸﹐作為日後重建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