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學習模式

巴特勒學習模式於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其主要理論依據是信息加工理論。它的基本教學程式是:設定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套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輔助系統主要是一般的課堂環境、掌握學習策略的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特勒學習模式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理論基礎,教學程式,教學原則,輔助系統,教學效果,實施建議,

理論基礎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教學的七要素,並提出“七段”教學論,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它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信息加工理論。

教學程式

基本教學程式是:設定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套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
他的教學七步驟中的情境是指學習的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內部情況是學生的認知特點,外部情況是指學習環境,它的組成要因素有:個別差異、元認知、環境因子。動機是學習新知識的各種誘因,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情緒感受、注意、區分、意向。組織是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關聯起來,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相互聯繫、聯想、構思、建立模型。套用是對新知識的初步嘗試,它的構成要素有:參與、嘗試、體驗、結果。評價是對新知識初步嘗試使用之後的評定,它的組成要素有:告知、比較、賦予價值、選擇。重複是練習與鞏固的過程,它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強化、練習、形成習慣、常規、記憶、遺忘。拓展是把新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構成要素有延伸、遷移、轉換、系統、綜合。

教學原則

巴特勒從信息加工理論出發,非常注重元認知的調節,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工,最後生成學習結果。教師在利用這種模式的時候,要時常提醒學生進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要考慮各種步驟的組成要素,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

輔助系統

一般的課堂環境,掌握學習策略的教師。

教學效果

這是一個比較普適性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發教學內容它可以轉化為不同的教學法,只要教師靈活駕御就能達到他想要的教學效果。

實施建議

教師應該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師,具有一定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就可以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