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巴爾扎克傳:普羅米修斯或巴爾扎克的一生
- 作者:安德烈·莫洛亞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610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Promethee Ou La Vie De Balzac
- 譯者:艾珉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1317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是法國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莫洛亞寫的一部巴爾扎克全傳,全書共分四大部分,描述了巴爾扎克這位偉大作家的成長、奮鬥以及獲得的榮譽。莫洛亞將巴爾扎克喻為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的提坦巨人,意在說明巴爾扎克一生都在進行普羅米修斯似的拼搏,他憑藉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勇氣,最終完成了凡人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目標。“房屋造畢,死神臨門”,偉大如巴爾扎克者也不免一死,莫洛亞記錄了這位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榮耀與輝煌,也記錄了他不為時人所理解的痛苦與悲傷,在書的結尾更是不惜筆墨地刻畫了巴爾扎克飽含悲壯意味的死亡。
作者簡介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為法國兩次大戰之間登上文壇的重要作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莫洛亞特別擅長文人傳記,所寫的傳記語言優美,情節生動,富有小說情趣。他在傳記寫法上不落窠臼,有革新之功,其作品廣受讚譽。《雪萊傳》、《拜倫傳》、《屠格涅夫傳》、《夏朵布里昂傳》、《喬治·桑傳》、《雨果傳》、《巴爾扎克傳》等被認為是法國文壇最好的人物傳記。由於在文學、歷史方面的成就和對文化界的影響,莫洛亞於1939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65年,戴高樂總統頒令授予榮譽團一等勳章,表彰他一生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其他代表作品有小說《家庭圈子》、《幸福的本能》、《樂土》、《九月的玫瑰》,歷史著作《英國史》、《美國史》、《法國史》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在最偉大的人物當中,巴爾扎克屬於頭等的一個,在最優秀的人物當中,巴爾扎克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他所有的著作匯成了一部書,一部活生生的、光輝燦爛、意義深遠的書。我們當代全部文明的來龍去脈、其發展及動態,都以令人驚駭的現文感呈現在我們面前。
——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
名人推薦
在最偉大的人物當中,巴爾扎克屬於頭等的一個,在最優秀的人物當中,巴爾扎克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他所有的著作匯成了一部書,一部活生生的、光輝燦爛、意義深遠的書。我們當代全部文明的來龍去脈、其發展及動態,都以令人驚駭的現實感呈現在我們面前。
——維克多·雨果
“創造天才作品的人並不是生活在最優雅的環境中的人。”從巴爾扎克懂得在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他母親的嚴厲目光、失寵孩子的怨恨、旺多姆學校樓梯間裡的閱讀、第一次聞到的“女人的氣息”、妹夫的失敗、高利貸者的卑鄙、幻想的破滅以及出神入化的創作境界那一天起,他就以自己的心血滋養著他所創造的人物。在耗盡生命之後,他年輕輕地死去。但是,誰不願意成為一個巴爾扎克呢?
——莫洛亞
——維克多·雨果
“創造天才作品的人並不是生活在最優雅的環境中的人。”從巴爾扎克懂得在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他母親的嚴厲目光、失寵孩子的怨恨、旺多姆學校樓梯間裡的閱讀、第一次聞到的“女人的氣息”、妹夫的失敗、高利貸者的卑鄙、幻想的破滅以及出神入化的創作境界那一天起,他就以自己的心血滋養著他所創造的人物。在耗盡生命之後,他年輕輕地死去。但是,誰不願意成為一個巴爾扎克呢?
——莫洛亞
圖書目錄
譯本序
第一部成長
第一章貝爾納—弗朗索瓦·巴爾扎克或波拿巴時期的曲折經歷
第二章早熟的哲學家
第三章從圖爾到沼澤區
第四章天才的實習期
第五章最初的小說,第一次愛情
第六章巴耶插曲
第七章工作
第八章幻想中的實幹家
第九章回到正事上來
第十章初露鋒芒
第二部榮譽
第十一章學徒期
第十二章《驢皮記》
第十三章恣意享樂和離群索居
第十四章難以征服的金髮女人
第十五章外國女子登場
第十六章《絕對之探求》
第十七章宏偉藍圖
第十八章戰鬥街
第十九章《幽谷百合》
第二十章《幻滅》
第三部《人間喜劇》
第二十一章伯爵夫人
第二十二章如詩之游
第二十三章貝爾尼夫人之死
第二十四章西緒福斯神話
第二十五章尋寶
第二十六章在雅爾迪
第二十七章後衛之戰
第二十八章下街
第二十九章《人間喜劇》(一)
第三十章《人間喜劇》(二)
第四部天鵝之歌
第三十一章坦塔羅斯的苦刑
第三十二章聖彼得堡之行
第三十三章“嚕嚕”交響曲
第三十四章佩萊特和她的奶罐
第三十五章外部世界
第三十六章天鵝之歌
第三十七章沒有靈魂的軀體
第三十八章在卡拉巴侯爵夫人家裡
第三十九章革命、騷動、演出
第四十章風雨飄搖
第四十一章走向死神
尾聲
索引
第一部成長
第一章貝爾納—弗朗索瓦·巴爾扎克或波拿巴時期的曲折經歷
第二章早熟的哲學家
第三章從圖爾到沼澤區
第四章天才的實習期
第五章最初的小說,第一次愛情
第六章巴耶插曲
第七章工作
第八章幻想中的實幹家
第九章回到正事上來
第十章初露鋒芒
第二部榮譽
第十一章學徒期
第十二章《驢皮記》
第十三章恣意享樂和離群索居
第十四章難以征服的金髮女人
第十五章外國女子登場
第十六章《絕對之探求》
第十七章宏偉藍圖
第十八章戰鬥街
第十九章《幽谷百合》
第二十章《幻滅》
第三部《人間喜劇》
第二十一章伯爵夫人
第二十二章如詩之游
第二十三章貝爾尼夫人之死
第二十四章西緒福斯神話
第二十五章尋寶
第二十六章在雅爾迪
第二十七章後衛之戰
第二十八章下街
第二十九章《人間喜劇》(一)
第三十章《人間喜劇》(二)
第四部天鵝之歌
第三十一章坦塔羅斯的苦刑
第三十二章聖彼得堡之行
第三十三章“嚕嚕”交響曲
第三十四章佩萊特和她的奶罐
第三十五章外部世界
第三十六章天鵝之歌
第三十七章沒有靈魂的軀體
第三十八章在卡拉巴侯爵夫人家裡
第三十九章革命、騷動、演出
第四十章風雨飄搖
第四十一章走向死神
尾聲
索引
序言
波德萊爾說得不錯,巴爾扎克是《人間喜劇》諸多人物中“最奇特、最有趣、最浪漫、也最富有詩意的一個”。如果巴爾扎克把自己的一生寫成小說,想必是《人間喜劇》中最可驚可嘆的一部。然而,儘管《人間喜劇》中到處有巴爾扎克的影子,作家畢竟不曾為自己立傳。這項饒有意趣的工作,在一個世紀以後,由著名的傳記文學家安德烈·莫洛亞完成了。
由莫洛亞為巴爾扎克作傳,也許比大小說家本人執筆更為理想。“上帝能夠創造一切,卻不能創造另一個上帝;天才能夠再現一切,卻不能再現天才。”巴爾扎克成功地塑造了成千個形象,卻不一定能塑造好自己。他嘔心瀝血寫作的《路易·朗貝爾》——《人間喜劇》中唯一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並不怎么受讀者歡迎,莫洛亞的《巴爾扎克傳》倒取得了完滿的成功。在前一部作品裡,巴爾扎克試圖將擁塞在天才頭腦里的奇思妙想傾盆大雨般向讀者澆去,任何讀者都消受不了這么一盆濃湯;莫洛亞則不慌不忙,帶領讀者沿著巴爾扎克走過的道路徐徐前進,和巴爾扎克一起研究社會,認識人生,和他一起熬過不眠之夜,一起躲避債主的追逐,分擔他失敗的憂苦,共享他成功的喜悅……於是,一個五短三粗、目光炯炯,既荒唐又深刻、既平凡又偉大的巴爾扎克便血肉豐滿地站立了起來,親切地活在讀者的心裡。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很小就顯示了出眾的文學才能,他的語文老師早就斷言他將成為作家。但他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後,卻接受阿蘭的勸告,進了父親的呢絨工廠。阿蘭不願意莫洛亞成為《幻滅》中的呂西安,而希望他通過社會實踐寫出二十世紀的《人間喜劇》。莫洛亞年近四十才發表第一部小說(《勃朗布爾上校的沉默》),一炮打響,此後四十餘年,筆耕不輟,結集出版的作品竟達八十五種之多,總字數不在《人間喜劇》之下。莫洛亞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無論何種文學體裁,諸如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隨筆、遊記、文學評論、傳記,乃至史學,他駕馭起來都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奇巧,極富魅力,特別是小說的結尾,往往別出心裁,難以逆料,不亞於“歐·亨利式的結尾”。有人贊他是“莫泊桑後第一人”,看來並非過譽。他的長篇小說《氛圍》(1928)被視為法國現代文學的珠璣之作。他寫過大量文學評論,均有獨到的見解。但真正體現其獨創精神,使之蜚聲文壇的,是他的傳記文學。
莫洛亞的傳記作品兼有史學和文學的雙重優點。作為史家,他崇尚嚴謹的科學態度,要求詳盡地占有材料,尊重事實,一切以歷史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為憑,不容許有任何穿鑿附會之處;作為小說家,他善於從紛繁蕪雜的資料中,剔粗取精,提煉出人物成長的思想脈絡,發掘出足以反映性格特徵的素材,捕捉住富有情趣或戲劇性的細節。所以他的傳記作品雖來自大量枯燥乏味的檔案材料,卻既有感人的情節,又有生動的形象塑造,讀來如小說般引人人勝,只是沒有小說的虛構成分。長時期以來,在批評家們眼中,傳記應隸屬學術領域,算不上是文學作品,因為傳記作品的材料是現成的,無須創造。莫洛亞卻認為:“以為缺乏想像力的人才去寫傳記,真是大謬不然……如果去追溯巴爾扎克小說的來源,那么連最細微的情節也都有跡可尋。不過這源泉並非來自書本,而是擷自生活,傳記反之,差別就在這一點上。”莫洛亞自謂寫《氛圍》所花費的小說家的匠心,與他寫傳記所花費的傳記家的匠心,並無太大不同,“只是作為小說家,行文更自由,我可以用兩三個原型塑造一個人物,不受史實限制……”可見,要把傳記寫成文學,其實比寫小說更加不易。莫洛亞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大大提高了傳記作品的文學地位,使之成為一種正式的文學體裁。法國文學史上,傳記文學的成就,至今尚無出其右者。
莫洛亞一生所寫的傳記文學作品共十四部,《巴爾扎克傳》是最後一部,於1965年出版。當時莫洛亞已是八十高齡的老者,然筆鋒猶健,才華不減當年,且資料之翔實,技巧之圓熟,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所以不少人把這部傳記視為莫洛亞傳記文學的冠冕之作。
莫洛亞所寫傳記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地再現偉人的本來面目,絲毫不迴避偉人的渺小之處。他樂於“顯示偉人的力量和弱點”,寫出“他之所以能完成偉大的事業,是因為他的力量克服了自身的弱點”。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人們習慣於把死去的英雄或偉人奉為聖賢,諱言他們的弱點或過失,唯恐有損他們的光輝形象。也許是出於同樣的心理,優秀人物活著的時候很少能得到承認,人們往往指責他們的缺點而無視他們的功績。在莫洛亞看來,偉人也是人,他們在凡人的世界中出生、成長,和凡人一樣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他們並不總那么“偉大”,更談不上完美;他們也乾蠢事,有時還顯得可笑和渺小,然而他們卻成就了凡人連想也不敢想的業績。莫洛亞認為傳記家的樂趣,恰恰在於“顯示從貌似平庸的人生里,怎樣進發出超凡人聖的業績來”。
巴爾扎克無疑是莫洛亞由衷敬佩的作家,他將《巴爾扎克傳》題為《普羅米修斯或巴爾扎克的一生》,以希臘神話中巨人普羅米修斯的傳說,來譬喻巴爾扎克創作《人間喜劇》的偉績,可見對巴爾扎克評價之高。但這並不妨礙他以批評的口吻談及巴爾扎克的某些行為。描寫偉大平庸的一面而不損及其偉大,揭露他的弱點、過失,反倒令人倍感親切,這正是莫洛亞技高一籌的地方。顯然,僅靠史學家的精確和小說家的生花妙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那么,莫洛亞的奧秘是什麼?用他自己的辭彙表達,就是“參與”。通過參與達到理解和學習。
我在《巴爾扎克傳》里,想讓讀者看到巴爾扎克的家庭、圖爾城、旺多姆學校,悉如巴爾扎克小時候看到的那樣。之後,我們跟他一起認識人生、女人、愛情、破產、貧困和作家的榮耀。讓讀者有時感到自己就在巴爾扎克的文學作坊里,跟他一樣充滿回憶,經過聲光化電的熔鑄,拿出一部《高老頭》或一篇《夏娃的女兒》。如果我寫得成功,讀者得以參與一點巴爾扎克的生活與創作,那我就得分,算做了一樁有用的事。因為,跟偉人一起生活,了解偉人,崇拜偉人,是大有裨益的。
這種參與的態度,對正確理解和真實再現偉人的面貌至關重要。幹大事業的人常有些為世人所不容的短處,有時這短處恰與他們的偉大相輔相成。《絕對之探求》中的克拉埃為了探求“絕對”,不惜傾家蕩產,使妻子兒女陷入貧困。按世俗的觀念,他自然是個壞丈夫、壞父親。然而在科學領域他卻是個偉人,如果他的試驗成功,必將造福於人類。巴爾扎克通過克拉埃夫人之口說道:“你們的美德,不同於凡夫俗子的美德;你們屬於世界,不能屬於一個女人或一個家庭,你們像大樹一樣吸乾了你們周圍土地的水分……”這句話是否也有作家為自己辯解的成分呢?巴爾扎克的一家,他的親友和戀人,幾乎都為他作過大大小小的奉獻,而誰也沒有從他的文學成就中獲得任何好處,他的成就是屬於全世界的。這位大作家在生活中確有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方,他輕率、荒唐、異想天開,所有的實際事務都被他攪得一團糟……但是,他若是個精明強幹的實業家或規行矩步的謙謙君子,也許就寫不出《人間喜劇》了。沒有他那種如火如熾的欲望,沒有那些失敗的痛苦經歷,他怎能對這爾虞我詐的社會有如此深刻的了解,怎能對破產、負債有這等真切的感受,怎能將這個社會中無情的競爭寫得這樣有聲有色,又怎能將兩三千個人物刻畫得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莫洛亞以善意的嘲諷口吻寫道:“他想出的主意滿含黃金,他經營失敗的所有企業幾乎都使別人發了財,不僅鑄字廠、地皮買賣、包括再版古典文學作品以及香水推銷廣告等,無不如此。唯有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裡他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每當他陷入困境或遇到自己無法對付的厄運,他便溜之大吉,一頭鑽進文學創作之中,到了那個世界裡,他最慘痛的失敗便將成為最佳創作題材……”就這樣,莫洛亞在引導讀者參與巴爾扎克的生活時,也就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了巴爾扎克的弱點、過失和偉大。
人們常常責備巴爾扎克的保王派立場和對宗教的宣揚。莫洛亞是如何理解這一點的呢?他引用了阿蘭的一句精彩論斷,“他雖然擁護王權和宗教,但是對兩者都不相信。”莫洛亞的解釋是:“從信仰的絕對意義上講,他對兩者都不相信,但是他相信它們的實用價值。”多么中肯,多么切合實際的分析!不管巴爾扎克宣稱自己“在王權和宗教這兩種永恆真理的照耀下寫作”顯得多么不合潮流,卻絕無主張歷史倒退的用意。在巴爾扎克看來,經歷了1789年革命的法國社會需要的是穩定,而任何一種形式的集權政治此時都比議會民主更能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法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恰好證明了他的觀點不無道理。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新舊交替時期,在舊秩序已被破壞,新秩序尚待建立和鞏固的時刻,代議制民主顯得如此軟弱無力,以致不得不讓拿破崙一世的帝國來鞏固資產階級的勝利,讓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來保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長足發展。巴爾扎克只是從他的歷史觀出發來判斷政治,從未直接捲入黨派間的利害之爭。嚴格說來他並不是保王黨中的一員,他主張君主制卻對保王黨人並無好感。他反對共和卻對為理想獻身的共和黨人滿懷敬意。同樣,他相信宗教對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心裡卻比誰都清楚“天主教教義是一套自欺欺人的假話”。在某些作品中,他對宗教的描寫完全可以與反宗教、反教權的司湯達媲美。可是,除了宗教,還有什麼手段可以約束惡的發展,阻止人類滑向墮落呢?“要全民族都去研究康德是不可能的,對民眾說來,信仰和習俗要比研究和論證更有實際意義。”
對於巴爾扎克那些蕪雜的哲學思想,莫洛亞同樣表現了令人讚嘆的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不錯,巴爾扎克對神秘學說興趣很濃,對面相學、骨相學頗為迷信,他甚至求助於催眠師、巫師……可是莫洛亞從天才的思想中發現了大量智慧的火花。他無限感慨地指出巴爾扎克的許多思想“走在了科學之前一個世紀”。人們當時以為純屬異想天開的構想,一百年後也許會被科學所證實。例如關於宇宙的“統一性”的認識,關於“宇宙萬物中重要的奧秘存在於無窮小的物質成分之中”的見解,對世界本原(即所謂“絕對”)的探求……他不無根據地意識到物質與精神是同一實體的兩個方面,意識到精神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他確信思想是一種物質的運動並能對肉體產生物質的影響,他從宇宙萬物中看到了受物質世界客觀規律所制約的運動以及支配人的生命力的內在力量……這些,顯然都在一步步為科學所證實。
巴爾扎克屬於那種思維能力超常發展的天才,他廣博的知識和超級的感悟力,使他對一切都產生興趣,從最概括、最抽象的哲學,到最瑣碎、最具體的夫妻糾紛。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個門類他都涉獵到了。他在作品中準確無誤地使用各門學科的專業辭彙,內行地談論技術上的細節,他對音樂的精闢見解能使喬治·桑大吃一驚……只要他願意,他可以成為任何一門學科的專家,然而他卻不曾全力以赴從事任何學科的研究。他因為想要理解一切而不可能深入到任何一個門類,於是他成為一位前無古人的小說家,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家。莫洛亞說得多么好:“這個帝國疆域如此遼闊,在這片疆土之上,智慧的太陽永不落。”
莫洛亞不想神化天才,把偉人寫得高不可攀有什麼好處呢?徒然讓人們感到自己更渺小,更無存在的價值。而他的願望卻是要“給人以自信”,讓人們從偉人的生平中汲取力量。他的樂趣是記述天才所走過的坎坷道路,描寫天才在創作上的艱苦摸索:那些嘔心瀝血寫出來卻受到冷遇的作品,那些經過十數次修改、塗得面目全非的校樣,那些在同行的嫉妒和社會偏見壓力下的苦苦掙扎……總之,他要說明天才比起旁人並沒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只不過具有更大的勇氣,更堅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巴爾扎克一生都在進行普羅米修斯式的拼搏,他給自己定下了凡人所不敢指望的目標。他在二十年中也許消耗了正常人五十年的生命,“房屋造畢,死神來臨”。到他接近終點時,他和那位馬拉松的長跑者一樣,已經奄奄一息地倒下了。莫洛亞不惜筆墨,對巴爾扎克之死作了詳盡的、飽含悲壯意味的描繪。巴爾扎克為人類留下了一座輝煌的永久性建築,可是他的葬禮沒有任何隆重的排場,棺槨上沒有任何醒目的頭銜。“他的王國不在這個世界上。”一些必朽無疑的人占據著“不朽者”的座位,真正的不朽者卻難以獲得同代人的認可。“所有高大的建築都投下陰影,有些人則只看見陰影。”在任何時代,人們要與思想超前發展的天才達成共識總是很困難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習慣於按現成的狹隘觀念衡量一切。唯有待歷史拉開一段距離以後,宏偉建築的珍貴价值才能為世人所認識。巴爾扎克早就意識到:“友誼和榮譽只能在墳墓里享受。”倘使社會對天才人物稍稍寬容一些,對有悖傳統的思想行為能多少抱莫洛亞式的理解態度,優秀人物的生態環境想必要好得多。看來,這也是莫洛亞的名人傳記給我們的啟示之一。
莫洛亞從不自命為哲人,但他的作品常包含許多樸素生動的哲理成分,給予人們有益的啟迪。他似乎不曾大力倡導某種人生觀,也沒有發出什麼召喚,而他的作品本身卻是一種強有力的召喚。的確,對那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心有餘悸、困惑不安的人們來說,對那些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消極苦悶、彷徨無依的人們來說,有什麼比恢復人的自信、發掘自身潛力更重要的事情呢?讓人們看一看偉人的生活,看一看這些與常人相似而又非同尋常的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目標,爾後又如何經歷無數坎坷和挫折達到自己的目標,不正是一種催人上進的強大動力嗎?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有能量的,只不過大多數人直到生命結束還沒有燃去能量的一半。巴爾扎克不僅充分燃燒了,而且燃燒得過速過旺。傳記作家莫洛亞大約有意要借巴爾扎克燃起的這把熊熊大火照亮世人的思想。
《巴爾扎克傳》開篇的題詞說得好:談談巴爾扎克是有好處的。
艾珉
1992年2月
由莫洛亞為巴爾扎克作傳,也許比大小說家本人執筆更為理想。“上帝能夠創造一切,卻不能創造另一個上帝;天才能夠再現一切,卻不能再現天才。”巴爾扎克成功地塑造了成千個形象,卻不一定能塑造好自己。他嘔心瀝血寫作的《路易·朗貝爾》——《人間喜劇》中唯一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並不怎么受讀者歡迎,莫洛亞的《巴爾扎克傳》倒取得了完滿的成功。在前一部作品裡,巴爾扎克試圖將擁塞在天才頭腦里的奇思妙想傾盆大雨般向讀者澆去,任何讀者都消受不了這么一盆濃湯;莫洛亞則不慌不忙,帶領讀者沿著巴爾扎克走過的道路徐徐前進,和巴爾扎克一起研究社會,認識人生,和他一起熬過不眠之夜,一起躲避債主的追逐,分擔他失敗的憂苦,共享他成功的喜悅……於是,一個五短三粗、目光炯炯,既荒唐又深刻、既平凡又偉大的巴爾扎克便血肉豐滿地站立了起來,親切地活在讀者的心裡。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很小就顯示了出眾的文學才能,他的語文老師早就斷言他將成為作家。但他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後,卻接受阿蘭的勸告,進了父親的呢絨工廠。阿蘭不願意莫洛亞成為《幻滅》中的呂西安,而希望他通過社會實踐寫出二十世紀的《人間喜劇》。莫洛亞年近四十才發表第一部小說(《勃朗布爾上校的沉默》),一炮打響,此後四十餘年,筆耕不輟,結集出版的作品竟達八十五種之多,總字數不在《人間喜劇》之下。莫洛亞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無論何種文學體裁,諸如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隨筆、遊記、文學評論、傳記,乃至史學,他駕馭起來都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奇巧,極富魅力,特別是小說的結尾,往往別出心裁,難以逆料,不亞於“歐·亨利式的結尾”。有人贊他是“莫泊桑後第一人”,看來並非過譽。他的長篇小說《氛圍》(1928)被視為法國現代文學的珠璣之作。他寫過大量文學評論,均有獨到的見解。但真正體現其獨創精神,使之蜚聲文壇的,是他的傳記文學。
莫洛亞的傳記作品兼有史學和文學的雙重優點。作為史家,他崇尚嚴謹的科學態度,要求詳盡地占有材料,尊重事實,一切以歷史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為憑,不容許有任何穿鑿附會之處;作為小說家,他善於從紛繁蕪雜的資料中,剔粗取精,提煉出人物成長的思想脈絡,發掘出足以反映性格特徵的素材,捕捉住富有情趣或戲劇性的細節。所以他的傳記作品雖來自大量枯燥乏味的檔案材料,卻既有感人的情節,又有生動的形象塑造,讀來如小說般引人人勝,只是沒有小說的虛構成分。長時期以來,在批評家們眼中,傳記應隸屬學術領域,算不上是文學作品,因為傳記作品的材料是現成的,無須創造。莫洛亞卻認為:“以為缺乏想像力的人才去寫傳記,真是大謬不然……如果去追溯巴爾扎克小說的來源,那么連最細微的情節也都有跡可尋。不過這源泉並非來自書本,而是擷自生活,傳記反之,差別就在這一點上。”莫洛亞自謂寫《氛圍》所花費的小說家的匠心,與他寫傳記所花費的傳記家的匠心,並無太大不同,“只是作為小說家,行文更自由,我可以用兩三個原型塑造一個人物,不受史實限制……”可見,要把傳記寫成文學,其實比寫小說更加不易。莫洛亞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大大提高了傳記作品的文學地位,使之成為一種正式的文學體裁。法國文學史上,傳記文學的成就,至今尚無出其右者。
莫洛亞一生所寫的傳記文學作品共十四部,《巴爾扎克傳》是最後一部,於1965年出版。當時莫洛亞已是八十高齡的老者,然筆鋒猶健,才華不減當年,且資料之翔實,技巧之圓熟,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所以不少人把這部傳記視為莫洛亞傳記文學的冠冕之作。
莫洛亞所寫傳記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地再現偉人的本來面目,絲毫不迴避偉人的渺小之處。他樂於“顯示偉人的力量和弱點”,寫出“他之所以能完成偉大的事業,是因為他的力量克服了自身的弱點”。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人們習慣於把死去的英雄或偉人奉為聖賢,諱言他們的弱點或過失,唯恐有損他們的光輝形象。也許是出於同樣的心理,優秀人物活著的時候很少能得到承認,人們往往指責他們的缺點而無視他們的功績。在莫洛亞看來,偉人也是人,他們在凡人的世界中出生、成長,和凡人一樣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他們並不總那么“偉大”,更談不上完美;他們也乾蠢事,有時還顯得可笑和渺小,然而他們卻成就了凡人連想也不敢想的業績。莫洛亞認為傳記家的樂趣,恰恰在於“顯示從貌似平庸的人生里,怎樣進發出超凡人聖的業績來”。
巴爾扎克無疑是莫洛亞由衷敬佩的作家,他將《巴爾扎克傳》題為《普羅米修斯或巴爾扎克的一生》,以希臘神話中巨人普羅米修斯的傳說,來譬喻巴爾扎克創作《人間喜劇》的偉績,可見對巴爾扎克評價之高。但這並不妨礙他以批評的口吻談及巴爾扎克的某些行為。描寫偉大平庸的一面而不損及其偉大,揭露他的弱點、過失,反倒令人倍感親切,這正是莫洛亞技高一籌的地方。顯然,僅靠史學家的精確和小說家的生花妙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那么,莫洛亞的奧秘是什麼?用他自己的辭彙表達,就是“參與”。通過參與達到理解和學習。
我在《巴爾扎克傳》里,想讓讀者看到巴爾扎克的家庭、圖爾城、旺多姆學校,悉如巴爾扎克小時候看到的那樣。之後,我們跟他一起認識人生、女人、愛情、破產、貧困和作家的榮耀。讓讀者有時感到自己就在巴爾扎克的文學作坊里,跟他一樣充滿回憶,經過聲光化電的熔鑄,拿出一部《高老頭》或一篇《夏娃的女兒》。如果我寫得成功,讀者得以參與一點巴爾扎克的生活與創作,那我就得分,算做了一樁有用的事。因為,跟偉人一起生活,了解偉人,崇拜偉人,是大有裨益的。
這種參與的態度,對正確理解和真實再現偉人的面貌至關重要。幹大事業的人常有些為世人所不容的短處,有時這短處恰與他們的偉大相輔相成。《絕對之探求》中的克拉埃為了探求“絕對”,不惜傾家蕩產,使妻子兒女陷入貧困。按世俗的觀念,他自然是個壞丈夫、壞父親。然而在科學領域他卻是個偉人,如果他的試驗成功,必將造福於人類。巴爾扎克通過克拉埃夫人之口說道:“你們的美德,不同於凡夫俗子的美德;你們屬於世界,不能屬於一個女人或一個家庭,你們像大樹一樣吸乾了你們周圍土地的水分……”這句話是否也有作家為自己辯解的成分呢?巴爾扎克的一家,他的親友和戀人,幾乎都為他作過大大小小的奉獻,而誰也沒有從他的文學成就中獲得任何好處,他的成就是屬於全世界的。這位大作家在生活中確有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方,他輕率、荒唐、異想天開,所有的實際事務都被他攪得一團糟……但是,他若是個精明強幹的實業家或規行矩步的謙謙君子,也許就寫不出《人間喜劇》了。沒有他那種如火如熾的欲望,沒有那些失敗的痛苦經歷,他怎能對這爾虞我詐的社會有如此深刻的了解,怎能對破產、負債有這等真切的感受,怎能將這個社會中無情的競爭寫得這樣有聲有色,又怎能將兩三千個人物刻畫得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莫洛亞以善意的嘲諷口吻寫道:“他想出的主意滿含黃金,他經營失敗的所有企業幾乎都使別人發了財,不僅鑄字廠、地皮買賣、包括再版古典文學作品以及香水推銷廣告等,無不如此。唯有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裡他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每當他陷入困境或遇到自己無法對付的厄運,他便溜之大吉,一頭鑽進文學創作之中,到了那個世界裡,他最慘痛的失敗便將成為最佳創作題材……”就這樣,莫洛亞在引導讀者參與巴爾扎克的生活時,也就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了巴爾扎克的弱點、過失和偉大。
人們常常責備巴爾扎克的保王派立場和對宗教的宣揚。莫洛亞是如何理解這一點的呢?他引用了阿蘭的一句精彩論斷,“他雖然擁護王權和宗教,但是對兩者都不相信。”莫洛亞的解釋是:“從信仰的絕對意義上講,他對兩者都不相信,但是他相信它們的實用價值。”多么中肯,多么切合實際的分析!不管巴爾扎克宣稱自己“在王權和宗教這兩種永恆真理的照耀下寫作”顯得多么不合潮流,卻絕無主張歷史倒退的用意。在巴爾扎克看來,經歷了1789年革命的法國社會需要的是穩定,而任何一種形式的集權政治此時都比議會民主更能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法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恰好證明了他的觀點不無道理。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新舊交替時期,在舊秩序已被破壞,新秩序尚待建立和鞏固的時刻,代議制民主顯得如此軟弱無力,以致不得不讓拿破崙一世的帝國來鞏固資產階級的勝利,讓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來保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長足發展。巴爾扎克只是從他的歷史觀出發來判斷政治,從未直接捲入黨派間的利害之爭。嚴格說來他並不是保王黨中的一員,他主張君主制卻對保王黨人並無好感。他反對共和卻對為理想獻身的共和黨人滿懷敬意。同樣,他相信宗教對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心裡卻比誰都清楚“天主教教義是一套自欺欺人的假話”。在某些作品中,他對宗教的描寫完全可以與反宗教、反教權的司湯達媲美。可是,除了宗教,還有什麼手段可以約束惡的發展,阻止人類滑向墮落呢?“要全民族都去研究康德是不可能的,對民眾說來,信仰和習俗要比研究和論證更有實際意義。”
對於巴爾扎克那些蕪雜的哲學思想,莫洛亞同樣表現了令人讚嘆的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不錯,巴爾扎克對神秘學說興趣很濃,對面相學、骨相學頗為迷信,他甚至求助於催眠師、巫師……可是莫洛亞從天才的思想中發現了大量智慧的火花。他無限感慨地指出巴爾扎克的許多思想“走在了科學之前一個世紀”。人們當時以為純屬異想天開的構想,一百年後也許會被科學所證實。例如關於宇宙的“統一性”的認識,關於“宇宙萬物中重要的奧秘存在於無窮小的物質成分之中”的見解,對世界本原(即所謂“絕對”)的探求……他不無根據地意識到物質與精神是同一實體的兩個方面,意識到精神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他確信思想是一種物質的運動並能對肉體產生物質的影響,他從宇宙萬物中看到了受物質世界客觀規律所制約的運動以及支配人的生命力的內在力量……這些,顯然都在一步步為科學所證實。
巴爾扎克屬於那種思維能力超常發展的天才,他廣博的知識和超級的感悟力,使他對一切都產生興趣,從最概括、最抽象的哲學,到最瑣碎、最具體的夫妻糾紛。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個門類他都涉獵到了。他在作品中準確無誤地使用各門學科的專業辭彙,內行地談論技術上的細節,他對音樂的精闢見解能使喬治·桑大吃一驚……只要他願意,他可以成為任何一門學科的專家,然而他卻不曾全力以赴從事任何學科的研究。他因為想要理解一切而不可能深入到任何一個門類,於是他成為一位前無古人的小說家,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家。莫洛亞說得多么好:“這個帝國疆域如此遼闊,在這片疆土之上,智慧的太陽永不落。”
莫洛亞不想神化天才,把偉人寫得高不可攀有什麼好處呢?徒然讓人們感到自己更渺小,更無存在的價值。而他的願望卻是要“給人以自信”,讓人們從偉人的生平中汲取力量。他的樂趣是記述天才所走過的坎坷道路,描寫天才在創作上的艱苦摸索:那些嘔心瀝血寫出來卻受到冷遇的作品,那些經過十數次修改、塗得面目全非的校樣,那些在同行的嫉妒和社會偏見壓力下的苦苦掙扎……總之,他要說明天才比起旁人並沒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只不過具有更大的勇氣,更堅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巴爾扎克一生都在進行普羅米修斯式的拼搏,他給自己定下了凡人所不敢指望的目標。他在二十年中也許消耗了正常人五十年的生命,“房屋造畢,死神來臨”。到他接近終點時,他和那位馬拉松的長跑者一樣,已經奄奄一息地倒下了。莫洛亞不惜筆墨,對巴爾扎克之死作了詳盡的、飽含悲壯意味的描繪。巴爾扎克為人類留下了一座輝煌的永久性建築,可是他的葬禮沒有任何隆重的排場,棺槨上沒有任何醒目的頭銜。“他的王國不在這個世界上。”一些必朽無疑的人占據著“不朽者”的座位,真正的不朽者卻難以獲得同代人的認可。“所有高大的建築都投下陰影,有些人則只看見陰影。”在任何時代,人們要與思想超前發展的天才達成共識總是很困難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習慣於按現成的狹隘觀念衡量一切。唯有待歷史拉開一段距離以後,宏偉建築的珍貴价值才能為世人所認識。巴爾扎克早就意識到:“友誼和榮譽只能在墳墓里享受。”倘使社會對天才人物稍稍寬容一些,對有悖傳統的思想行為能多少抱莫洛亞式的理解態度,優秀人物的生態環境想必要好得多。看來,這也是莫洛亞的名人傳記給我們的啟示之一。
莫洛亞從不自命為哲人,但他的作品常包含許多樸素生動的哲理成分,給予人們有益的啟迪。他似乎不曾大力倡導某種人生觀,也沒有發出什麼召喚,而他的作品本身卻是一種強有力的召喚。的確,對那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心有餘悸、困惑不安的人們來說,對那些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消極苦悶、彷徨無依的人們來說,有什麼比恢復人的自信、發掘自身潛力更重要的事情呢?讓人們看一看偉人的生活,看一看這些與常人相似而又非同尋常的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目標,爾後又如何經歷無數坎坷和挫折達到自己的目標,不正是一種催人上進的強大動力嗎?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有能量的,只不過大多數人直到生命結束還沒有燃去能量的一半。巴爾扎克不僅充分燃燒了,而且燃燒得過速過旺。傳記作家莫洛亞大約有意要借巴爾扎克燃起的這把熊熊大火照亮世人的思想。
《巴爾扎克傳》開篇的題詞說得好:談談巴爾扎克是有好處的。
艾珉
199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