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氏菌屬拉丁學名(Pasteurella Trevisan,1887) 細胞呈圓形、卵圓形或桿狀,直徑為 0.3~1.0μm,長度為1.0~2.0μm。常為單個,有時成對或短鏈。經常有雙極染色,尤其在動物組織的標本中的菌體。革蘭氏陰性。不運動。兼性厭氧。化能異養菌。具有呼吸和發酵代謝類型。最適生長溫度37℃。從D-葡萄糖和其他糖類產酸但不產氣。大多數種的氧化酶和接觸酶陽性。還原硝酸鹽到亞硝酸鹽(除淋巴管巴斯德氏菌P. lymphagitidis外)。陰性反應包括甲基紅、VP反應、賴氨酸脫羧酶、精氨酸雙水解酶和明膠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斯德氏菌屬
- 拉丁學名:Pasteurella Trevisan
- 界:真菌界
- 分布區域:寄生於脊椎動物
害處,來源,
害處
寄生於脊椎動物 (罕見人體)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多殺巴斯德氏菌 (P.multocide)引起牛的出血性敗血症、家禽霍亂和幼小動物的肺炎。溶血巴斯德氏菌也引起牛、羊的肺炎。 模式種:多殺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細菌--腸桿菌
來源
巴斯德氏菌屬是包括鼠疫桿菌的一屬細菌。可寄生在所有的溫血動物體內而引起出血性敗血症。該菌屬通常體積在1 微米左右,多為卵狀小桿菌。菌體兩端可被鹼性染料染色。不運動,不形成孢子,革蘭氏染色陰性,為好氧或兼性厭氧菌。對糖的發酵力一般不強,並且不產生氣體。代表性菌種曾是巴斯德研究過的禽敗血巴斯德氏菌(P.aviseptica)和鼠疫巴斯德氏菌(P.Pestis)。鼠疫的病原菌最初由北里柴三郎和A.E.J.Yersin(1894)分別同時發現的。此菌具有易侵染中胚層性細胞的趨向,通常多是淋巴腺型鼠疫,但也有肺型鼠疫。鼠疫原是鼠類中的流行病,多數通過跳蚤傳染於人。使細菌破裂後抽提出的內毒素,用硫酸銨鹽析法提純,可得到對鼷鼠半致死量0.6微克的純品。它是一種蛋白質,具有很高的抗原性。同時它還有一種在低溫培養時可消失的莢膜,莢膜物質的抗原性很高(稱作Schütze’s外膜抗原)。此外還有其他多糖蛋白質成分的菌體抗原。該屬病菌,對寄主具有明顯的特異性,但其抗原組成卻極為相似。又該屬病菌對細菌噬菌體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會被噬菌體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