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人

巴斯人是一個亞洲少數族群,在中國近代諸多歷史事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諸如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但長期以來,巴斯人被中國學術界所忽略,外國學者也缺乏系統的專門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斯人
  • 人種來源:亞洲伊朗、印度
  • 活動範圍:香港、澳門、廣州
歷史,宗教,習俗,歷史遺蹟,相關書籍,

歷史

巴斯人的祖先曾居住在南亞地區,後來隨著英國殖民勢力的進駐,巴斯人逐漸“歐洲化”
鴉片戰爭前後巴斯商人在廣州口岸的貿易十分頻繁。這段時期,是巴斯商人對華貿易的“黃金時代”。但在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簽署之後,巴斯人逐漸退出中國貿易。
廣州市至今仍有巴斯人在黃埔區長洲島上的一個墓葬地。

宗教

巴斯人是一個少數族群,他們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古代稱為祅教,而一般人稱之為“拜火教”,因為他們每次崇拜都燃點火盆。但事實上他們並非拜火,而是用火作為祈禱的媒介。
巴斯族群相信“阿胡拉.馬茲達”是唯一之神,宇宙(包括火、水、土、空氣)由他所創。此神沒有形象,但有強大力量,故教徒以火作為其象徵。火是能量的來源,代表光明,又是最純淨的自然元素,因此特別受到尊崇。

習俗

巴斯族群一直堅持自己的宗教信念,保留許多古老習俗。隨著他們遷離故土,要迎合異地社會的準則,有些風俗不得不改變。譬如過去教徒死後進行天葬,遺體放在特定地方讓鷹啄食,以免玷污神聖的大自然。在港逝世的教徒已改為下葬墓園,但不會火葬
巴斯墳場內有一座祈禱殿,內分兩室,供祭司舉行葬禮儀式。準備下葬的遺體先以水潔淨,穿上白色衣服後移放殿內的石桌上。在醫學不倡明的年代,為確認某人已死,教徒會尋找一頭有靈性的犬,帶到遺體前,如果它掉頭而走,便知那人氣絕,可以下葬。今天雖由醫生確認死亡,但葬禮中依舊會牽狗入內,再把它帶走。儀式完結後,遺體由六人抬到墓園埋葬。教徒認為逝去者會招引邪靈到來,所以送殯人士要保護自己,除了點火和念經外,還需兩人一組以白線或手帕連繫,加強抵禦能力。

歷史遺蹟

在廣州長洲街黃埔造船廠內的豬腰崗(俗稱金雞飲水)上,有一處清末瑣羅亞斯德教徒在廣州的專門墓地。山崗前臨珠江,現存墓10座,按埋葬先後自北向南排列,間距2至3米。最早的一座葬於1847年,最晚的一座葬於1918年,每座墓的地面部分均用花崗石砌築成阿拉伯式石棺,長約1.95米,寬約0.9米(各座墓的大小均有差別)。墓頂同時刻以英文及古遮拉特文(Gujarat),故兼為墓碑。碑文記述了死者的名字、宗教信仰及伊斯提澤德紀元(伊斯提澤德為伊朗薩珊王朝末代君主年號)。 在墓地還立有“番禺縣正堂定界”石2方,“巴斯墓界”石2方,還有“西界石”和“東界石”各1方。該地是一處經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勘定範圍並批准給旅居廣州的巴斯教徒的專用墓地。在黃埔船廠內的黃埔公園(中正公園)附近的牛膀山還尚存四塊墓碑。

相關書籍

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是200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德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