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塘紫菀
- 學名:Aster batangensis Bur. et Franch.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屬:紫菀屬 Aster
- 組:山菀組 Sect. Alpigenia
- 種:巴塘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西南部
- 系:巴塘系 Ser. Batangenses Ling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相關變種,
形態特徵
枝端有密集叢生的基出條和花莖。基出條短或長達2厘米,有密集的葉和頂生的蓮座狀葉叢;葉匙形或線狀匙形,長1.5-8厘米,寬0.3-1厘米,下部漸狹長具翅的柄,頂端圓形或微凹,或有小尖頭。花莖直立或斜升,纖細,被疏短柔毛,下部有密生的葉。下部葉線狀匙形或線形,長1.5-3.5厘米,寬0.2-0.7厘米,基部漸狹,頂端圓形或漸尖;上部葉小,苞葉狀;全部葉質較厚,兩面被疏短柔毛,有緣毛,中脈與側脈幾平行。
頭狀花序單生,徑3-4.5厘米。總苞半球狀,徑10-15毫米;總苞片約2層,近等長,線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寬1-2毫米,漸細尖,外層全部草質,背面有腺,有短毛或無毛;內層上部草質,邊緣寬膜質,背面有腺。
舌狀花15-20個,管部長3毫米,舌片紫色,長12-22毫米,寬1-2.5毫米;管部花長約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裂片長1毫米;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2層,白色或稍紅色,外層有少數極短的毛;內層長達5毫米,有多數不等長的微糙毛。
瘦果長圓形,長几達4毫米,稍扁,下部漸狹,一面有1-2肋,一面有1肋或無肋,被密粗毛。
花期5-9月;果期9-10月。
分布範圍
巴塘紫菀產於中國西南部。
主要價值
巴塘紫菀主要有藥用價值。根(萬年青)可解毒。還可用於傷寒。
相關變種
- 原變種
葉長1.5-8厘米,兩面被疏柔毛;總苞片外面被腺和短柔毛。據原始記載,葉和頭狀花序都較小。但大花大葉的類型常可見到。
產於四川西部、西南部(康定、道孚、雅江、九龍、里塘、木里、巴塘)及雲南西北部(大理、鶴慶、麗江、中甸)及西藏昌都地區。生於森林和灌叢邊緣、開曠草地或石礫地。海拔3400-4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