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方誌

巴南方誌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南部,是主城九區中最大的一個區,地跨東經106°25′53″—106°38′17″,北緯29°8′6″—29°46′33″之間,區境縱橫幅度東西距46公里,南北距70公里,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地界東與重慶市涪陵區、南川市接壤,南與綦江縣相連,西與江津市毗鄰,北交南岸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渝北區、長壽區界。區人民政府駐魚洞新市街,距重慶市人民政府駐地2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南方誌
  • 類型:志
  • 隸屬:重慶市
  • 位置重慶市主城區南部
內容,自然資源,建置沿革,

內容

巴南區廣大幹部民眾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緊緊抓住重慶市直轄、西部大開發、三峽移民等歷史機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勵精圖治,開拓創新,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總體上實現了基本小康。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116.30億元,同比增長16.00%,是巴南區撤縣建區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5.79億元,同比增長37.60%;工業總產值206.75億元,同比增長21.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92億元,同比增長53.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0億元,年均增長16.60%;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3.90:44.90:31.20調整為16.00:53.80:30.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7元。
【行政區劃】 巴南區行政區劃,於2001年7月,經區人民政府研究決定,並報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對鄉鎮建制進行了調整。2001年12月,又調整了部分鎮街村級建制。鄉鎮和鎮街村級建制調整後,全區由原來的41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現在的花溪鎮、南泉鎮、界石鎮、南彭鎮、惠民鎮、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豐盛鎮、二聖鎮、東泉鎮、姜家鎮、天星寺鎮、接龍鎮、石灘鎮、石龍鎮、一品鎮、跳石鎮、安瀾鎮19個鎮和魚洞、李家沱兩個街道辦事處。截止2006年底,全區有206個村、77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狀況】 區境內常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次有苗族、回族、藏族、彝族、壯族、滿族、侗族、白族、傣族、佤族、水族、羌族、京族、土家族、布依族、蒙古族、朝鮮族、哈尼族、拉祜族、納西族、布朗族、仡佬族、維吾爾族等40個少數民族。
2006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866075人,其中男性448368人,女性417707人,農業人口595336人,非農業人口270739人。
【氣候水文】 巴南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早秋遲,夏熱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綿雨,冬季多雲霧,霜雪甚少,無霜期長,日照少,風力小,濕度大。
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有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魚溪河、雙河、魚藏溪、黃溪河、孝子河,流域面積1702.24平方公里,占區幅員面積的93.30%,乾支河道總長604.77公里,其中以五布河為最長流域。

自然資源

巴南區地域廣闊,地形地貌多樣,自然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總面積18.25萬公頃,以丘陵為主,低山次之,平地極少,分別占總幅員面積的62.27%、32.99%和4.64%。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紫色土、熒壤土、潮土等。人均土地面積0.213公頃。
植物資源 全區有植物資源近4000種。除栽植物的糧、油、蔬菜和大量經濟作物品種外,經濟果木有柚、柑橘、梨、棗、桃、李、杏、板栗和茶、桑、桐等。木洞鎮已建成榨菜之鄉,五布柚、木洞蜜棗、巴南名茶等遐邇聞名;自然植被有闊葉林、針葉林、灌木林、竹林等類型。屬國家保護的植物50餘種,其中二級保護品種有水杉、銀杉、紅豆杉等,三級保護品種有穗花杉、木荷等;區內還有大量的花卉品種和藥材品種。
動物資源 區境內有動物資源數百種。除大量的畜、禽、魚等養殖品種外,常見的野生獸類動物有狐狸、林麝、獐子、松鼠、兔子、穿山甲、野豬等;鳥類動物有鸕鶿、蒼鷺、白鷺、綠翅鴨、長尾雉、貓頭鷹、金雞、斑鳩、畫眉、喜鵲、烏鴉、麻雀等;還有大量的水生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屬國家保護的二級動物有白鷺、貓頭鷹、穿山甲等。三級保護的動物有林麝、獐子、金雞等。
水資源 全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10.5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1.05億立方米、長江過境水流1.70億立方米,另有流經境內的五布河等大小河流10餘條,全境流域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區內各種水利設施5075處,總蓄水量12040萬立方米,常年灌溉面積33.4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87萬畝,農業豐收有較可靠的保證。
礦產資源 區內有礦資源數十種。曾先後開發利用的有原煤、鐵礦、石油、天然氣、頁岩、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鉀土、砂金、地熱水等。全區現有多家頁岩磚廠,對頁岩的開發利用數量較大;地熱水的出水點較多,已有東泉、南泉、橋口壩等地多處開發利用;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和鉀土、砂金等資源的開採,成為了農民致富的門路之一。

建置沿革

巴南區的前身是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巴縣
巴縣是全國建縣最早的地區之一,並歷為郡、州、府、路附廓大縣。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置江州縣,屬巴郡。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析江州縣地置墊江縣,江州縣治徙僰溪口,以其故治為墊江縣治。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省墊江、枳兩縣地置巴縣,以墊江縣故治為巴縣治。
巴縣初置屬楚州巴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實行州縣兩級制,並改楚州為渝州,巴縣屬渝州。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巴縣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巴縣屬重慶府,府治巴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重慶路,巴縣屬重慶路。明洪武四年(1376年)改重慶路為重慶府,巴縣屬重慶府。自此,巴縣與重慶府的隸屬關係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改巴縣重慶府。次年廢重慶府恢復巴縣,屬川東道。民國17年(1928年)撤四川各道恢復四川省,巴縣隸屬於省。民國24年(1935年)四川省劃設18個行政監察區,巴縣屬第三行政監察區。
1949年四川解放後,巴縣屬川東區璧山專區。1951年1月屬重慶市。1953年2月屬江津專區。1958年11月復屬重慶市。
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縣建立巴南區。將原巴縣所轄長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和長江以南的長生橋、迎龍、廣陽三鎮劃入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和南岸區;劃入九龍坡區所屬長江南岸的地區(二塘村除外)遂成今之巴南區域。新建立的巴南區幅員面積為1825平方公里,時轄29個鎮、12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2001年12月,調整了部分鎮街村級建制,全區共19個鎮和2個街道辦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