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現在是坦尚尼亞巴加莫約行政區(Bagamoyo Region)首府,人口約3,0000人。
發展
直到十八世紀中期時,巴加莫約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貿易中心,商品主要是魚、鹽和橡膠。1880年的巴加莫約常駐人口只有約1000人,可是到了1889年,那裡的人口劇增。那時,居住在巴加莫約的人主要是當地的扎拉莫族和道族人、來自阿曼的穆斯林人、來自印度的印度教教徒(他們在行政部門或是椰子種植園和船廠工作)、桑給巴爾的遜尼派穆斯林(他們大數是店主)以及波斯商人,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天主教徒,他們主要是裁縫。
十九世紀,巴加莫約成為東非——阿拉伯——印度貿易網的一個主要終點站,時間長達數十年。從坦噶尼喀湖和維多利亞湖到巴加莫約,這是一條重要的中心貿易線路,大量的象牙被運到巴加莫約。巴加莫約離桑給巴爾島很近,只有二十海里,所以吸引了來自波斯、阿曼以及印度等國的商人到這裡做生意,直到今天,在三蘭港和巴加莫約開超市、珠寶店以及飯店賓館的仍有許多印巴人。如果你到巴加莫約,仍會發現許多宏偉的建築,門上有精美的阿拉伯和印度雕刻,向你顯示昔日的繁華。
巴加莫約的歷史受到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德國殖民政府以及基督教和天主教傳教士的影響,城中和周圍數十個歷史廢墟見證著它曾經的輝煌和血淚。的確,這個小城最值得觀看和沉思的是各種各樣的歷史遺蹟:阿拉伯人的建築、德國殖民政府的大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精美的雕刻以及許多不知名的廢墟,它們都有著自己的傳說和歷史,透過殘敗的景象你能感受它們永不磨滅的價值。
到巴加莫約,一定要去看一看“考勒遺址”,那裡建有一個小型的考勒遺址博物館,在巴加莫約以南五公里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遺址包括兩個清真寺和數個墳墓,顯示了伊斯蘭教在巴加莫約早期歷史上的重要性,所有的建築都是用珊瑚礁建成,斑駁陸離,顯示出無盡的滄桑。
名字寓意
巴加莫約是坦尚尼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9世紀,巴加莫約成為東非的奴隸貿易中心。“巴加莫約”在斯瓦希里語中意為“把你的心留下”。
奴隸被運往外國前在坦尚尼亞的最後聚集地就是巴加莫約。絕望的奴隸知道,他們被運往遙遠的不可知的地方,永遠也回不了家鄉,所以離開巴加莫約時,他們希望把自己的心留下。
奴隸之城
老實說,坦尚尼亞的首都三蘭港並沒有多少可供觀賞的景致,塵土飛揚的街道、矮小破舊的建築和凌亂無序的氛圍不值得讓你在那裡逗留太久——如果你只是一個遊客的話。但這並不是說三蘭港就一無是處,它自有值得看的地方,至少巴加莫約城就是這樣一處所在。吸引人的倒不是它那旖旎的風光、溫和的氛圍和豐富的物產,而是它古老的建築、殘敗的廢墟和厚重的歷史,因為它就是坦桑著名的奴隸城。 美麗迷人的現代海濱小城
巴加莫約在三蘭港以北70公里處,成片的椰林、細膩柔軟的白沙、彎彎曲曲的海岸線、未經污染的印度洋海水和徐徐吹來的清涼海風都給你一種恰到好處的舒服,像江南水鄉小家碧玉那溫情脈脈的懷抱,適合安放你的心緒情懷。
的確,它不奢華,保持著淳樸的風貌,一切都未經污染;也不侷促,有國際化的賓館和豐富的物產。賓館和酒吧供應世界各地獨具風格的食品和飲料,當然,價廉物美的海鮮是最令人解饞的食品。
從巴加莫約可以乘小船到魯伏河三角州,你不必下船就可以看到數種紅樹林和許多的水鳥,也能看到河中時隱時現的河馬。如果你只想在巴加莫約附近看一看,那么上午可以參觀各個遺址,中午回到岸邊的旅館吃午飯,下午則在潔白細膩的海灘上休閒。當然,你也可以乘獨桅帆船到桑給巴爾島上看一看。
說到底,這裡最有特色的還是沙灘,玉白色的沙子細膩柔軟得像白面,握在手裡有一種潤滑的感覺,不經意間從指縫中流走,但那的確是一粒一粒沙子,所以沾在衣服上一拍即掉,絕不會污染你的華服霓裳。
坦尚尼亞最古老的城市
的確,巴加莫約的美麗風光遠不是它的全部,在巴加莫約那慵懶的氣氛下隱藏著曾經繁榮、富足和苦難的歷史。如果你想不到每走一步就會踩到無數奴隸冤魂的話,那隨處可見的殘敗古蹟會一再地提醒你。
巴加莫約是坦尚尼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瀕臨桑給巴爾海峽,近魯伏河口。巴加莫約最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這是坦尚尼亞的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而且,巴加莫約是坦尚尼亞最為古老的城鎮。儘管巴加莫約不再像從前那樣,是坦尚尼亞最繁忙的港口,但該國政府正努力讓這個古老的城市恢復青春活力,保護市內和周圍數十個廢墟和遺址。
巴加莫約的衰敗是隨著德國殖民者的到來而開始的,現在仍可見到德國殖民政府的建築。1888年德國殖民軍隊宣布巴加莫約為“德意志東非”殖民地首府。德國人的到來結束了奴隸販賣歷史,但卻給當地人帶來另外一種災難,德國人建的絞刑場也還在,絞刑場是用來處死膽敢反抗德國殖民政府的非洲人的。歷史在變遷,奴隸貿易的結束也結束了巴加莫約繁榮的商業活動,由於這個城市的海水比較淺,所以一切商業貿易都轉到了深水港的三蘭港,巴加莫約逐漸成為一座“鬼城” ,只有海風靜靜地吹拂著歷史的建築。
巴加莫約:十九世紀最大的奴隸市場
“巴加莫約”在東非的斯瓦西里語裡是“把你的心留下”的意思,這個令人絕望的名字來源於奴隸販賣的歷史,因為它是19世紀東非最大的奴隸貿易市場,是奴隸們在被運往外國前在坦尚尼亞的最後聚集地,高峰時,每年有5萬奴隸被從內地運到巴加莫約,然後用船運往桑給巴爾奴隸市場,交易成功後再運往海外。那些絕望的奴隸們知道他們將被運往遙遠的不可知的地方,將永遠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在離開巴加莫約時,他們希望把心留下來,留給可愛的祖國。在奴隸貿易過程中,隨處可見成百上千的奴隸被鐵鏈子拴著脖子連成一串,赤足走在巴加莫約的大街上,阿拉伯人舉著木板監督著他們,奴隸們隨時都會遭受殘酷毆打。到達巴加莫約後,他們往往像牲口一樣被趕進一個個圍欄里,有的被關在地堡里,那就是臭名昭著的 “囚奴堡”,在等待著裝上船前,他們則被拴在一排排的鐵柱子上,像牲口一樣。從作為奴隸被抓獲的家鄉,到巴加莫約的路程很長,往往要走至少3個月,在長途旅行以及被殘酷虐待後,許多奴隸已經不成人樣,絕大部分就死在了路上,據說,每有一個奴隸抵達巴加莫約,就有十個死在路上!
奴隸的來源各不相同,但過程都極為殘忍。有的是被綁架;有的則是種族間被人有意挑起了衝突,雙方互有戰俘,這些人被賣掉就成了奴隸;有的是阿拉伯人用商品跟酋長換來的。有一首悲傷的奴隸之歌《碾碎你的心,不再有希望》道出了他們心中的絕望:
我的心在流血/血呀,我的心/在家鄉的田野我們愉快地勞作/唱著笑著幸福著/野蠻人包圍了我們/把我們像動物一樣捕獲/把我們像動物一樣拴在一起/一個接著一個/迫使我們運載貨物/迫使我們走向毀滅/我的心在流血/血呀,我的心
我在巴加莫約參觀的時候,不經意間聽到了這首歌,一個黑人小伙子在低低地吟唱,那令人絕望的歌詞和那悲愴的旋律像鼓槌一樣一下一下敲打著我的心靈,我的眼睛真的濕潤了。那個小伙子雖然皮膚黝黑,但氣度不凡,一問才知道,他是巴加莫約藝術學院的學生,他們排演了一部戲《恐懼的淚水歡樂的淚水》,講述一個名叫西維瑪女奴的故事。在被運往桑給巴爾島奴隸市場前,西維瑪像所有的奴隸一樣被關在巴加莫約,她內心的恐懼和絕望可想而知,萬幸的是她被天主教傳教士解救了出來。故事很簡單,但反映的歷史卻很沉重,這個故事是紀念羅馬天主教傳教士的。的確,在巴加莫約的奴隸貿易史上,不能不提及羅馬天主教傳教士,他們儘量多地贖出奴隸,把他們保護起來。起初只是救助女人和兒童,後來他們就盡力贖買更多的奴隸,但沒有人統計過他們共救出過多少。
我是無意間看到立在海邊的一排尖頂磚柱的,它們給人以搖搖欲墜之感,但它們已經靜靜地矗立在那裡上百年了,我問身邊的坦桑朋友,這些柱子是做什麼用的,他們告訴我,當年的奴隸就是從這些柱子旁被運往桑給巴爾的奴隸市場的,這些柱子是用來拴船的。我站在無言的磚柱旁沉思良久:如今的巴加莫約是一個安靜的小城,安靜得仿佛一切都不曾發生過。可是,囚堡還在,教堂還在,墳墓還在,廢墟也還在,所有這一切都一再向人們提醒著巴加莫約曾經的歷史,歷史不會因為時間的延長而被沖淡,相反,會越來越厚重,越來越清晰,因為成千上萬的黑奴冤魂在巴加莫約這座曾經的奴隸城中久久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