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教育信息化2.0實施方案(2020—2022)

巴府辦函〔2020〕31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巴中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直屬事業單位,有關單位:

《巴中市教育信息化2.0實施方案(2020—2022)》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巴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9月17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市教育信息化2.0實施方案(2020—2022)
  • 頒布時間:2020年9月17日
  • 實施時間:2020年
  • 發布單位:巴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現代化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和套用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根據《教育部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畫〉的通知》等檔案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科教興巴、人才強巴”戰略,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效益導向,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構建學習型社會中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的支撐引領作用。
(二)基本目標。全面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三全兩高一大”的總體要求,實施計畫,到2022年,建成“一套體系”,促進“兩個融合”,構建“三個新模式”,實現“四個提升”。即建成“網際網路+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教師的信息化套用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提升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三)基本任務。
持續最佳化智慧型環境。推動“寬頻網路校校通”實現提速增智,無線校園和智慧型設備套用逐步普及;“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及智慧校園建設,“網際網路+教育”服務體系和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的智慧校園生態基本建成。
推進融合創新套用。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套用向創新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教育教學方式和資源供給方式的變革,實現改進教學、最佳化管理、提升績效。
全面提升信息素養。著力推動從技術套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提高套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基本形成適應信息化生態環境的教育管理和教師隊伍,學生信息素養和實踐創造能力不斷提高,個性化、探究性、終身學習成為常態。
二、重點工程
(一)基礎環境持續提升工程。
1.提升學校寬頻網路水平。積極推進 部署和套用,最佳化網路運行環境。加快推進學校無線網路建設,探索5G技術在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推廣套用。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建設教育城域網,開展光網改造,快速提升網路基礎設施水平。深入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全面改善學校網路接入和頻寬條件。2020年,全市所有中國小校(教學點)網際網路頻寬下行達200M、上行達40M;2022年,城鎮中國小和農村規模較大的學校實現無線網路全覆蓋,滿足移動學習、移動教學、移動辦公等套用。
2.最佳化更新“班班通”設備。加強中國小校教室互動式多媒體和一體機配備,補齊中國小(含教學點)班級互動式多媒體和一體機設備短板,升級改造老化的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室,推進移動學習終端等互動式多媒體教學設備進班級。2020年每個村校(教學點)至少達到1套多媒體設備;2021年全市所有中國小(含教學點)所有班級網路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覆蓋。
3.提升基礎環境承載能力。構建巴中教育e平台體系,打造集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智慧校園中心管理平台於一體的綜合性“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為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公眾提供一站式“網際網路+教育”服務。2021年,建成巴中教育e平台,並整合各級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和支持系統,逐步統一用戶身份認證和單點登錄,實現融合互通、銜接與開放共享,破除信息壁壘,打通信息孤島。
4.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堅持“深化套用、融合創新”的基本思路,落實《中國小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需要,積極探索適合各地各校實際的建設模式。推進學校網路環境、數字終端、數位化教學空間、創新創造空間、文化生活空間的建設,構建基於雲、網、端的泛在、個性化的網路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實現教育信息資源有效採集、分析、套用和服務。2022年,全市基本實現數字校園全覆蓋。
(二)教育資源服務共享工程。
5.深化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套用。最佳化網路學習空間建設指南與評價體系,著力推進實名制網路學習空間建設。積極探索網路學習空間在課前、課中、課後的有效套用模式,切實推進網路學習空間在網路教研、互動教學、資源共享、教育管理、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套用,真正使空間成為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活動的主陣地。2021年,全市90%的教師和80%以上學生擁有實名制的網路學習空間,並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範圍內遴選網路學習空間示範區域2個、50所空間特色套用學校和500個教師示範空間;2022年,實現全市師生“人人有空間、人人用空間”。
6.加強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套用。利用大數據技術採集、匯聚網際網路上豐富的教學、科研、文化資源,建設本地化優質資源庫。通過購買優質數字資源,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學校和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套用;充分發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和“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示範引領作用,形成覆蓋基礎教育階段各學段、學科的生成性資源體系。建立校園應用程式監管機制,規範學習類的第三方引入。參與“百區千校萬課”創建活動,爭創一批全國範圍內的先進典型。2021年,加強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建設,匯聚覆蓋各學段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遴選10門“優秀網路課程”。2022年,研發遴選200個德育、思政、法治、環保、文博、勞動教育、學前教育和親職教育等專題教育資源。圍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推進虛擬仿真實訓課程建設。
(三)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工程。
7.加快智慧教育學校建設。完善“智慧教育學校”建設與套用指南,依託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技術,以數據化、智慧型化、資源化、智慧化和場景化等“五化”建設與套用為抓手,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新模式,構建課堂教學、教師教研、學生個性學習、綜合實踐、家校互動、考試與分析、綜合素質評價、學校管理、名師課堂、網路課堂、實驗操作等功能一體化、智慧型化的生態育人環境,不斷促進信息技術套用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創新常態套用。2022年,力爭建成5所省級智慧教育示範學校、全市智慧學校覆蓋率達70%,初步構建起支撐個性化教學的智慧教育環境。
8.加快智慧教育區域建設。遴選具有較好發展條件的區縣,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重大戰略,優先開展“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與實踐探索,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實現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整體提升區域教育水平,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形成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新途徑、新模式。2022年,建成1至2個省級智慧教育示範區縣,區域內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協同發展機製得以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四)教育治理能力最佳化工程。
9.雲端部署校園綜合管理系統。推動巴中教育雲平台建設,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教育服務”,實現學校教學、人事、德育、後勤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雲服務模式的智慧型化學校綜合管理和套用系統,包括基於數據分析的人事管理系統、智慧型分班和選課及排課的教學管理系統、動態數據採集的課堂教學系統、學生學習評測和分析系統、物聯感知的校園管理系統和配套智慧型終端的生活服務及健康管理系統,實現教學、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的智慧化管理服務。2022年,全市所有學校部署校園綜合管理系統。
10.推進教育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推進市、區縣、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套用,構建規範統一、互聯互通的教育管理數據交換共享體系。探索“網際網路+監管”,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保障教育管理、監測、決策和服務,實現全市教育治理能力智慧型化、現代化。整合校園安防監控、考試監控、視頻會議、食堂食品安全監控等視頻系統,對接視頻監控平台,分層級、分角色、分許可權遠程可視化套用和管理。2020年,啟動市、區縣校園視頻監管平台建設,70%的學校食堂、校門、操場等重要場所視頻監控接入省視頻監管平台;2021年,全市學校食堂、校門、操場等重要場所視頻監控全部接入省、市、區縣視頻監管平台;推動全市高考標準化考點視頻運用於教育教學管理和評估。
(五)師生素養全面提升工程。
11.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及教學能力。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2.0,啟動“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探索跨學科、智慧型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工智慧支持教師治理、教師教育、教育教學、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開展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和教育技術專業能力培訓,提升管理者信息素養。舉辦中國小教師信息化教學能手大賽,進一步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套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完成每人不少於50學時(其中實踐套用學時不少於30學時)的全員培訓,基本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遴選10名智慧教育領航校長,500名智慧教育骨幹教師。
12.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及創新能力。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套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識、信息安全、信息倫理等方面的培育,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進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建設,逐步強化、最佳化編程和人工智慧等課程;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打破學科界限,開展教育(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創客實踐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創新能力。幫助和引導學生利用移動終端、網路學習空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等促進學習,培養學生利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網路安全、網路道德等方面的引導,養成良好的網路套用習慣;辦好中國小電腦製作、智慧型機器人、編程和創客比賽等活動,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套用水平與創新能力。2020年,遴選12所中國小校開展創客教育試點;2021年,全市建設50個具有一定規模、特色鮮明的學校創客教育空間;2022年,全市中國小校全面推行編程教育,逐步擴大創客教育。
(六)教育信息化精準扶智工程。
13.推進“三個課堂”全面套用。貫徹落實教育精準扶貧要求,大力推進“三個課堂”建設。積極推進“專遞課堂”建設,推廣“中心學校帶教學點”“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等教學和教研組織模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推進“名師課堂”建設,發揮名師的示範、輻射和指導作用。創新推進“名校網路課堂”建設,推動名校帶動周邊學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範圍。2021年,實現“專遞課堂”覆蓋全市70%以上的教學點;2022年,全面實現“三個課堂”在我市中國小校的常態化按需套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課的問題得到根本改變,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普遍提升。
14.推進網路學習共同體建設。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成都、重慶組建“名校+”“名師+”聯合體,開展網路結對幫扶,建立網路研修共同體。依託“四川雲教”優質資源互聯共享聯盟,構建信息化條件下“雙師教學”新模式,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開展城鎮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互動課堂”建設,聚焦課堂教學主陣地和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城鎮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及農村學校結對幫扶,實現備課同步實施、課堂同步互動、資源同步共享、教師同步研修。統籌全市名優教師資源,建設名師空中課堂、網路名師工作室,實現城鄉間師生交流互動、資源共享。2021年,採取“1+N”的形式,建成100對城鄉結對互動課堂;2022年,擴大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範圍,建成首批10個“網路名師工作室”。
三、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在破解教育難題、引領支撐教育現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各部門要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多部門協同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機制。要科學制定詳細工作方案,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明確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因地、因校制宜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落實經費保障。要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教師培訓、教學套用、教育科研、運行維護等經費落實。要切實落實國家關於財政教育經費可用於購買信息化資源和服務的政策,切實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各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於信息化資源配置、優質網路課程建設、運行維護和技術培訓等。建立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補充作用。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探索眾創眾籌、資源置換等方式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
(三)最佳化隊伍建設。要加強教育信息化專業技術隊伍建設,組建教育信息化專家智庫,開展技術和理論研究,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各級各類學校要普遍施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要配齊配強電化教育部門、學校信息中心工作力量,強化工作地位,落實相關待遇,加大培訓力度,打造一支信息素養高、執行能力強的技術隊伍。
(四)完善體制機制。各地要建立健全區域和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和評估辦法,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核心指標納入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加強教育信息化督導評估,將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把師生信息素養作為評估學校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把教師信息化套用能力和水平納入教師資格認證和考核體系。開展第三方評測,定期發布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和師生素養評價報告。
(五)強化安全保障。要加強黨對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領導,明確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網路安全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建立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統籌協調的領導機制。完善網路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強化安全應急保障體系,健全網路安全應急預案。全面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深入開展網路安全監測預警,提高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水平。做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障,重點保障數據和信息安全,強化隱私保護,建立嚴密保護、逐層開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機制,切實維護好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

解讀

9月14日,市政府四屆第171次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巴中市教育信息化2.0實施方案(2020—2022)》(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科教興巴、人才強巴”戰略,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效益導向,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構建學習型社會中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基本目標
實施計畫,到2022年,建成“一套體系”,促進“兩個融合”,構建“三個新模式”,實現“四個提升”。即建成“網際網路+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教師的信息化套用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提升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二、重點工程
根據上級要求和我市實際,通過實施六大重點工程,加快推進我市教育信息化2.0建設。
(一)基礎環境持續提升工程。一是大力提升學校寬頻網路水平,2020年,全市所有中國小校(教學點)網際網路頻寬下行達200M、上行達40M;2022年,城鎮中國小和農村規模較大的學校實現無線網路全覆蓋,滿足移動學習、移動教學、移動辦公等套用。二是最佳化更新“班班通”設備,2021年全市所有中國小(含教學點)所有班級網路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覆蓋,升級改造老化的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室。三是加強基礎環境承載能力,2021年,建成集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智慧校園中心管理平台於一體的綜合性“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巴中教育e平台。四是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2022年,全市基本實現數字校園全覆蓋。
(二)教育資源服務共享工程。一是深化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套用,2021年,全市90%的教師和80%以上學生擁有實名制的網路學習空間;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範圍內遴選網路學習空間示範區域2個、50所空間特色套用學校和500個教師示範空間;2022年,實現全市師生“人人有空間、人人用空間”。二是加強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套用,2021年,加強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建設,匯聚覆蓋各學段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遴選10門“優秀網路課程”。2022年,研發遴選200個德育、思政、法治、環保、文博、勞動教育、學前教育和親職教育等專題教育資源,圍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推進虛擬仿真實訓課程建設。
(三)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學校和區域建設,2022年,建成5所省級智慧教育示範學校、全市智慧學校覆蓋率達70%,初步構建起支撐個性化教學的智慧教育環境;建成1至2個省級智慧教育示範區縣,區域內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協同發展機製得以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四)教育治理能力最佳化工程。一是雲端部署校園綜合管理系統。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教育服務”,2022年,全市所有學校部署校園綜合管理系統。二是推進教育信息系統整合共享,2020年,啟動市、區縣校園視頻監管平台建設,70%的學校食堂、校門、操場等重要場所視頻監控接入省視頻監管平台;2021年,全市100%的學校食堂、校門、操場等重要場所視頻監控接入省、市、區縣視頻監管平台,推動全市高考標準化考點視頻運用於教育教學管理和評估。
(五)師生素養全面提升工程。一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及教學能力,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套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基本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二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及創新能力,2020年,遴選12所中國小校開展創客教育試點;2021年,全市建設50個具有一定規模、特色鮮明的學校創客教育空間;2022年,全市中國小校全面推行編程教育,逐步擴大創客教育。
(六)教育信息化精準扶智工程。一是推進“三個課堂”全面套用,2021年,實現“專遞課堂”覆蓋全市70%以上的教學點;2022年,全面實現“三個課堂”在我市中國小校的常態化按需套用,“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課的問題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推進網路學習共同體建設,與成都、重慶組建“名校+”“名師+”網路研修共同體,依託“四川雲教”優質資源互聯共享聯盟,構建信息化條件下“雙師教學”新模式;開展城鎮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互動課堂”建設,2021年,採取“1+N”的形式,建成100對城鄉結對互動課堂;2022年,擴大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範圍,建成首批10個“網路名師工作室”。
三、保障措施
從組織領導、經費保障、隊伍建設、體制機制和安全保障等5個方面,全面保障《方案》剛性執行,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