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科簿是唐代地方政府為徵發徭役而編制的簿冊。由縣令親自注定,以鄉為單位,首先總計當鄉破除 (包括死亡、遷徙、廢疾、單身等) 的人數與現有的人數。然後在現有人數中按戶登記所有丁男、中男的姓名、年齡、身份 (如職官、散官、勛官品子、官、衛士、白丁等) ,並在各人名下註明其現實情況,如作官服兵役、服色役、上番或已納資課、服喪、疾病等。不註明上述情況者,為下次徭役的承擔者,以區別戶等,避免科差不平。 但各地官吏制定差科簿時,往往不甚嚴謹,加之時有官吏舞弊,因此差科依然不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差科簿
- 外文名:Chake book
- 朝代:唐代
- 功能:作為向管內百姓差派徭役的依據
由縣令親自注定﹐作為向管內百姓差派徭役的依據。敦煌﹑吐魯番所發現的文書中有這種差科簿的殘卷。從天寶十載(751)敦煌郡敦煌縣六個鄉的差科簿來看﹐它的內容是以鄉為單位﹐首先總計當鄉破除(包括死亡﹑逃走﹑沒落﹑廢疾﹑單身)的人數與總人數。然後在人數中按戶登記該戶所有丁男﹑中男的姓名﹑年齡﹑身份(如職官﹑散官﹑勛官﹑品子﹑三衛﹑衛士﹑白丁等)﹐並在人名下註明情況﹐如在作官﹑服兵役﹑服色役﹑上番或已納資課﹑正在服喪﹑作侍丁及本身患病等﹐則應該免役或緩役﹔其餘不註明的人﹐應當是下次徭役的承擔者。制定這種簿籍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差科不平﹐所以還要區分戶等。但各地官吏並非都認真制定﹐也常有胥吏作弊﹐所以差科不平經常使百姓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