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巨嘴柳鶯雌雄羽色相似。嘴較厚,其厚度在鼻孔處3毫米以上;上體橄欖褐色;無
翼斑;兩翅的內側
飛羽橄欖褐色,尾上覆羽轉為棕褐色,兩翅的外側
覆羽和飛羽均呈暗褐色,各羽緣以棕褐色;尾羽亦暗褐色,邊緣微棕褐色;眉紋棕白色或皮黃色、較長,從鼻孔直到枕部,眼圈的上、下部均為棕色;自
眼先有一暗褐色或黑褐色的貫眼紋,伸至耳羽的上方;兩頰與耳羽均為棕色與褐色相混雜。頦、喉近白色;下體大部為黃色,或棕黃色。腹部黃白色或鮮黃色;胸、兩脅及腋羽、尾下覆羽均呈濃、淡不等的棕黃色。翼城緣、翼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棕黃色。
虹膜褐色;上嘴黑色,下嘴基部為黃褐色,而先端亦轉為與上嘴同色;
跗蹠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3克,♀10-16.5克;體長♂121-137毫米,♀117-132毫米;嘴峰♂8-11毫米,♀8-11毫米;翅♂61-68毫米,♀56-65毫米;尾♂52-63毫米,♀52-54毫米;跗蹠♂20-24毫米,♀19-24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巨嘴柳鶯和
褐柳鶯甚相似,但體形稍大些,體長116-133毫米,嘴較厚,鼻孔處達3毫米以上;上體的橄欖褐和下體的黃色均不見於褐柳鶯,褐柳鶯腹中部僅偶沾黃色色澤。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其中尤以700-1100米的混交林較多,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一般多在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林緣地帶活動,尤其是道旁次生楊樺林和灌木林較常見。也出入於溪流兩岸的疏林灌叢和林間空地。在喬木闊葉林下灌叢、矮樹枝上或林緣草地覓食,亦見於低矮果樹上匿棲深處,而在密枝上急躍,漂泊不定,有時亦見於河谷灌叢中活動。
生活習性
巨嘴柳鶯在中國主要為
夏候鳥,部分越冬於中國廣東和香港等地。每年5月初遷入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最遲在10月中旬還見於長白山。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小而機警。在繁殖季節,雄鳥常站在灌叢或小樹頂端,從早到晚鳴叫不停,尤其是早晨和上午鳴叫最為頻繁。鳴聲單調,其聲音似"jiao-jiao-jiao…”。鳴叫時,雄鳥垂直站在灌叢或小樹頂端,嘴伸向上,喉突出,兩翅輕微抖動。有時,雌鳥在附近灌叢中發出"zha-zha-zha…”回鳴。
食物主要為昆蟲。食物有
鞘翅目昆蟲、螞蟻、草籽、及果實。其中以螽蟖及卵吃得最多,幾占了總食量的70%,其它有鞘翅目昆蟲、葉甲、
鱗翅目昆蟲、
同翅目昆蟲和
雙翅目昆蟲虻等。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高棉、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泰國和越南。
旅鳥: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香港、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馬爾他、荷蘭、挪威、菲律賓、波蘭、西班牙、瑞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
中國
新疆(哈密)、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大、小興安嶺、哈爾濱、鏡泊湖、大慶)、吉林(長白山、延邊、通化、吉林市)、遼寧(西部、南部)(繁殖鳥,
旅鳥)、遷徙途經北京、河北(昌黎)、河南、山東、山西、甘肅(武山)、貴州(江口)、四川(康定)、雲南(漾濞、蒙自)、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廣西、福建(旅鳥、
冬候鳥)、廣東、香港(罕見冬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中國黑龍江省5月中下旬遷入繁殖地後,即開始覓尋營巢地並開始發出占域鳴叫,如有人走近,則竄入灌叢和草叢中隱匿起來,不久又從別處鑽出來,跳到樹枝頂上又開始鳴叫。通常營巢於森林及林緣灌叢,或附近沼澤地草叢中或灌木上,巢距地面1-8米,營巢由雌鳥完成,雄鳥在附近警戒。巢址很隱蔽。巢呈球形,側面開口。外壁由魚鱗松、木栓層、禾本科、茜草科的植物莖葉構成,比較疏鬆粗糙,內壁較細緻,主要由細草莖、鬚根和樹皮纖維構成,內鋪墊得很厚細長的麻纖維。巢外徑13厘米×13.5厘米,開口直徑5厘米×5厘米。每窩產卵5枚,呈乳白色,有淡黃色斑點,鈍端較密集。卵平均重2.1克,大小平均17.4毫米×14毫米。卵產齊後即由雌鳥孵卵。孵化期13-14天。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