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樹

巨人樹

《巨人樹》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斯坦貝克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篇名:巨人樹
體裁:散文
作者:斯坦貝克
出處:選自《外國散文百年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品原文

我在巨人樹身邊過了兩天。這兒沒有旅客,沒有帶著照相機吵鬧的人群,只有一種大教堂式的肅穆。也許是那厚厚的軟樹皮吸收了聲音才造成這寂靜的吧!巨人樹聳立著,直到天頂,看不到地平線。黎明來得很早,直到太陽升得老高,遼遠天空中的羊齒植物般的綠葉才把陽光過濾成金綠色,分作一道道、一片片的光和影。大陽剛過天頂,便是下午了,緊接著黃昏也到了。黃昏帶來一片寂靜的陰影,跟上午一樣,很漫長。
這樣時間變了,平時的早晚劃分也變了。我一向認為黎明和黃昏是安靜的。在這兒,在這座水杉林里,整天都很安靜,鳥兒在蒙號的光影中飛動,在片片陽光里穿梭,像點點火花,卻很少喧譁。腳下是一片積聚了兩千多年的針葉鋪成的墊子。在這厚實的絨毯上聽不見腳步聲。我在這兒有一種遠離塵世的隱居感。在這兒人們都凝神屏氣不敢說話,深怕驚擾了什麼——怕驚擾了什麼呢?我從孩提時代起,就覺得樹林裡有某種東西在活動——某種我所不理解的東西。這似乎淡忘了的感覺又立即回到我的心裡。
夜黑得很深沉,頭頂上只有一小塊灰白和偶然的一顆星星。黑暗裡有一種呼吸,因為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靈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覺,在它們深處的知覺里或許能夠彼此交感!我和這類東西(奇怪,我總無法把它們叫作樹)來往了大半輩子了。我從小就赤裸裸地接觸它們。我能懂得它們——它們的強力和古老。但沒有經驗的人類到這兒來卻感到不安。他們怕危險,怕被關閉、封鎖起來,怕抵抗不了那過分強大的力。他們害怕,不但因為巨杉的巨大,而且因為它的奇特。怎能不害怕呢?這些樹是早侏羅紀的一個品種的最後的孑遺,那是在遙遠的地質年代裡,那時巨杉曾蓬勃繁衍在四個大陸之上,人們發現過白堊紀初期的這種古代植物的化石。它們在第三紀始新世和第三紀中新世曾覆蓋了整個英格蘭、歐洲和美洲。可是冰河來了,巨人樹無可挽回地絕滅了,只有這一片樹林倖存下來。這是個令人目眩神駭的紀念品,紀念著地球洪荒時代的形象。在踏進森林裡去時,巨人樹是否提醒了我們:人類在這個古老的世界卜還是乳臭未乾、十分稚嫩的,這才使我們不安了呢。毫無疑問,我們死去後,這個活著的世界還要莊嚴地活下去,在這樣的必然性面前,誰還能作出什麼有力的抵抗呢?

作品鑑賞

敬畏自然,這一主題的文章不知已有多少人寫過。但我們讀過的此類文章,大多字面上鋪張揚厲,慷慨激昂;而且大多是從“反面”選材,或血淋淋地展覽物種滅絕的慘狀,或列舉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行徑,或痛陳人類受到自然報復的災難……總之,情緒總有點激動,言辭總有些激憤。相比之下,斯坦貝克的《巨人樹》就顯得平靜和緩多了。而作者之所以寫得如此平靜,實源於其獨特的感受。
“我在巨人樹身邊過了兩天。這兒沒有旅客,沒有帶著照相機吵鬧的人群,只有一種大教堂式的肅穆。”這裡“我”與一般“旅客”的分野已可見出——一喜安靜,一好熱鬧。“大教堂式的肅穆”固然是寫出了古老的杉樹林之寧靜,但也隱含著這樣的感情定位:“我”是把巨人樹當作自然上帝來信仰、來崇拜的,“我”之感受與眾不同。“也許是那厚厚的軟樹皮吸收了聲音才造成這寂靜的吧!”這一句,既是對“寂靜”形成原因的推測,同時也對巨人樹樹皮進行了富有質感的描寫。“靜”本來是身處一定空間下的感受,可作者卻通過“時間”來表現:“我一向認為黎明和黃昏是安靜的。在這兒,在這座水杉林里,整天都很安靜。”“靜”的時段的延長,又暗與樹的古老相呼應。作者深知“風無形,需以有形體之”的寫作妙訣,故而採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鳥兒在朦朧的光影中飛動,在片片陽光里穿梭,像點點火花”,這是“動”;“卻很少喧譁”,這是“靜”,是樂於喧鬧之鳥類因為敬畏肅穆的巨杉林而“自我抑制”表現出來的“靜”。此外,作者還極善於運用“主客兼顧”的描寫法:“腳下是一片積聚了兩千多年的針葉鋪成的墊子。在這厚實的絨毯上聽不見腳步聲。”這是客觀性的描寫。“我在這兒有一種遠離塵世的隱居感。……我從孩提時代起,就覺得樹林裡有某種東西在活動——某種我所不理解的東西。這似乎淡忘了的感覺又立即回到我的心裡。”這是主觀性的描寫。
“黑暗裡有一種呼吸,因為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靈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覺,在它們深處的知覺里或許能夠彼此交感!”這當然是作者獨特的感受,只有“我”這個“和這類東西來往了大半輩子”的人才有的感覺。這種感覺正源於對巨人樹的深深的敬畏,以致作者自己也感到“奇怪,我總無法把它們叫作樹”。正因為“我從小就赤裸裸地接觸它們”,所以“我能懂得它們——它們的強力和古老。但沒有經驗的人類到這兒來卻感到不安”。作者處處表現“我”與一般人的不同,是否意味著否認人類的共同感受呢?恐怕不能這樣機械地理解。其實,在第2段中已有這方面的暗示:“在這兒人們都凝神屏氣不敢說話,深怕驚擾了什麼——怕驚擾了什麼呢?”不敢說話就是一種本能的敬畏,再看下文,這主要是緣於巨杉林的古老、奇特和神秘。至於“我”所感到的“強力”,大凡稍有地球生物變遷史常識者,都應當同樣感受到。文章最終歸結到巨人樹對整個人類的提醒:人類還十分稚嫩,大自然的規律畢竟不是稚嫩的人類所能抵抗和輕易改變的。作者引導我們敬畏自然,主要是從古老的巨人樹給人類昭示的自然偉力人手,讓人們在這個“令人目眩神駭的紀念品”面前悚然自律,而並不羅列人類的諸如濫砍濫伐、濫捕濫殺的非理性行為。文章讓自然的上帝默示其威,這就營造了一種古典的“偉大靜穆”(朱光潛語),於平和中更顯內在的力量。
最後順便指出,《巨人樹》在總體構思上有兩個特點。一是“由正人反”,由巨杉的強力和古老聯想列人類的稚嫩渺小。二是“以實生虛”,作者與巨杉裸觸身親,半輩子相伴,感受實在,文中對巨杉古老歷史的介紹也是有科學史可證的;然而巨人樹能夠對人類發出“提醒”,卻分明是“理性的務虛”。這裡所說的“反”和“虛”,正是文章的落腳點和主旨所在,足見作者撰文並非“隨意寫來”。

作者簡介

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候生活在小鎮、鄉村和牧場,熱愛鄉野的自然風光。受其母親的薰陶,很早就接觸歐洲古典文學作品,深愛《聖經》亞瑟王傳奇故事的影響。1919年,進入史丹福大學攻讀大學。他熟悉並嶼社會底層的人們,他的許多作品都以他們為主人公,表現了底層人的善良、質樸的品格,創造了“斯坦貝克式的英雄”形象。30年代末,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使斯坦貝克受到很大的影響。1937年和1947年,斯坦貝克兩次訪問北歐和蘇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