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實力”就是巧妙的利用一切可用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即運用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種手段的組合來維護本國利益的能力。“巧實力”一詞最早由(美國)安全與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蘇珊尼·諾瑟提出。強調綜合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來實現美國外交目標。
巧實力既不是硬實力,也不是軟實力。巧實力是綜合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一個整體的戰略,是力量的基地,也是要實現美國目標的“工具箱”。
它既強調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必要性,同時也極大地關注聯盟、夥伴關係和各個層次的機制,目的就是擴大美國的影響力和建立美國行為的合法性。
向全世界提供公共產品就是這一戰略的核心,因為這能使美國的壓倒一切的實力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價值觀達成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巧實力外交
- 性質:外交
- 屬性:巧實力
- 國家:美國
基本含義及背景,時事連結,
基本含義及背景
美國要通過三種方式影響別國:強制性威脅(大棒)、誘惑或補償(胡蘿蔔)、吸引和合作。
此戰略的提出基於如下背景:以前布希政府過分強調軍事打擊,使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同時,美國國內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利益損失巨大。採取此戰略意在使其他國家服從於美構想的國際秩序,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
時事連結
2004年,蘇珊尼在《外交》雜誌上發表題為“巧實力”的論文,文章稱,“9.11”事件之後,保守主義者打著自由國際主義的旗號,實行侵略性的單邊主義戰略,宣稱要擴展人權和民主。但是布希政府採取的軍事危險政策同他們聲稱的理念根本不相符。“必須實行這樣一種外交政策,不僅能更有效地反擊恐怖主義,而且能走得更遠,通過靈巧地運用各種力量,在一個穩定的盟友、機構和框架中促進美國的利益。”蘇珊尼認為“巧實力”戰略是威爾遜、羅斯福、杜魯門和甘迺迪奉行的自由國際主義理論延伸。
2006年1月,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在《外交》雜誌上發表題為“重新思考軟實力”的文章,
文章稱“單獨依靠硬實力或軟實力都是錯誤的。將它們有效結合起來可以稱作巧實力。”
2007年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和著名學者約瑟夫·奈發表了題為《巧實力戰略》的研究報告,明確提出運用“巧實力”進行對外戰略轉型,幫助美國擺脫當前困境,重振全球領導地位。
2009年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提出,美國將採取“巧實力”戰略來處理國際關係。
“巧實力”的內涵
“巧實力”這一概念是由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約瑟夫·奈系統地引入國家對外政策的。他在不久前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解釋了“巧實力”與“硬實力”和“軟實力”三者的關係。他說,一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即支配性實力,如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科技力量等)和“軟實力”(即精神性力量,如國家凝聚力、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受認同程度等)。簡單說,“軟實力”就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者“硬實力”付出來得到你想要得到東西的能力,而將“軟實力”與“硬實力”巧妙結合便是“巧實力”。 奈與布希政府前副國務卿理察·阿米蒂奇在華盛頓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由民主、共和兩黨支持的“巧實力委員會”。這個由現任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往屆政府官員、退役將軍、商界精英等20人組成的委員會發表的題為《一個更加聰明和更加牢固的美國》的研究報告,建議美國新政府在對外政策方面加大對五個關鍵領域的投入力度,通過“巧實力”的正確運用,構建一個能夠應對全球挑戰的框架,以期“延長和保持美國的優勢”,使美國成為一個“更加聰明的大國”。 這五個領域就是:加強同盟友、合作夥伴及國際組織的關係,使其為美國利益服務,幫助美國應對21世紀的挑戰;支持全球發展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民生的改善;推動公共外交,重視青年交流;推動經濟一體化,使不已開發國家或地區享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推動技術創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美國應在解決方案的開發創新方面發揮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