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城遺址位於今山西省方山縣峪口鎮南村,是東晉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國的都城遺址。在左國城的城垣內,尚存一內城,其中西北部分已成殘垣斷壁,東南夯土牆基保存基本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國城遺址
- 位於:今山西省方山縣
- 建立:東晉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
- 性質:漢國的都城遺址
簡介,左國城歷史,左國城的輝煌,
簡介
左國城遺址位於方山縣峪口鎮南村境內,古城坦南、北、西環崗而築,東城坦沿山脊線而建,周圍城池均為內外兩層。內城呈長方形,外城則隨地形變化環抱內城。該城居高臨下,可謂城堅地險,從軍事地理和歷史地理的角度看,堪稱離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左國城內城西北殘存部分已成殘垣斷壁,東南夯土牆基保存基本完好,在城內和夯土層中,曾出土部分先秦掏片、瓦片、青銅器皿等,這些都充分證明該城是春秋戰國時所築。
珍貴的歷史遺產保留至今,對當地的旅遊開發和文物保護工作有著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2006年5月25日,左國城遺址由省級文保單位晉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遺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城池築於戰國,十六國漢劉淵起兵反晉於此並就此建都。獨特之布局及出土的珍貴文物弛名全省,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之都。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漢為皋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內遷離石起,這裡建為左國城,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于庭就入駐這裡。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後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南單于庭入駐後,對這裡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並擴展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築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築,東城牆沿山脊線而建,內外雙城,嚴密捍禦。內城呈長方形,外城隨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內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內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
左國城歷史
公元304年,是我國歷史上的西晉時期,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各部頭人擁戴下於左國城建立了漢國,左國城遂以國都的名號載入史冊。此漢國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內遷少數民族匈奴在內地建立的國家,雖只有26年時間,但在我國的民族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左國城作為漢國都城,也有較悠久的歷史,距今已有2295年。如果從它的前身春秋皋狼邑,漢皋狼縣所在地算起,該城已有2500年歷史。保存這樣完好的古城,在全國並不多見,該城是在春秋時期的皋狼城遺址和漢代的皋狼縣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城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戰國、西漢和東漢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層。
遊人在這裡駐足徜徉,可以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從而有一種深沉的滄桑之感。
左國城的輝煌
來到離石的北川河畔,你的感官自然地就會提醒你,這裡在歷史上肯定是一個地平川闊、水草豐美的地方。左國城遺址就位於北川河中游,今我省方山縣境內的南村。古代這裡北通嵐代、南出平陽,向西可至陝北,往東可達太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向東進入雲頂山深處及龐泉溝一帶,至今仍是山西有名的大牧場,因而為遊牧民族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漢為皋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內遷離石起,這裡建為左國城,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于庭就入駐這裡。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後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
南單于庭入駐後,對這裡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並擴展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築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築,東城牆沿山脊線而建,內外雙城,嚴密捍禦。內城呈長方形,外城隨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內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內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
這裡作為南單于庭匈奴左部帥駐地,統領並督察匈奴五部軍事。當時曹操把匈奴五部分布到石樓、汾陽、文水、忻州和祁縣一帶,其領導核心就在離石左國城。南匈奴統治集團在這裡生活、開會、娛樂、研究內部事務,處理各種問題,協調五胡之間及胡漢之間關係。西晉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南匈奴首領劉淵根據當時天人環境在此作了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認為漢朝時:我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同甘苦共患難。當前的處境是:魏晉代興,單于空有虛號而無尺土之業,各王侯都降同普通老百姓。當前形勢和任務: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為我們興邦復業提供了天賜良機!
於是,在晉朝皇族骨肉相殘、胡人受壓、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一個以劉淵為皇帝的匈奴漢國迅速孵化出巢。劉淵在此發動匈奴起義,很快推翻了西晉王朝,統治了山西大部分及長安、洛陽等中原的核心部位。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內遷少數民族在內地建立的國家政權。由於胡人有了這樣一塊根據地,當時陝北、晉西北、晉東南的數十萬胡人有了精神的依託,為少數民族混戰和十六國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位於呂梁山區深山大川的這個指揮中心,指揮著“五胡”千軍萬馬東打西殺,爭城掠地。又像一個神秘的劇場後台一樣,“五胡”部族分別在此打扮一番,領了台詞,便在中華大舞台上“亂紛紛,你方唱罷我來唱”,演出了“十六國”混戰的活劇。
今天,呂梁一帶還有許多當時胡兵征戰的遺蹟。左國城城牆猶存,基本完好。據光緒《永寧州志》述劉王暉山,上有“飲馬池”,曾是劉淵牧馬場,“今淵祠尚存”。吳城鎮上四皓村有劉淵行宮。盧城(今離石上樓橋村)為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築攻劉曜的城壘。馬頭山有劉琨廟,玉林山有石勒墓。直到一千多年後,這一帶三十多村還組織廟會,祭祀“石勒爺”。
位於呂梁山東部的汾陽、孝義一帶,則是對“離石胡”嚴加防堵。汾陽一帶有六壁城,《水經注》雲“南魏朝置六壁於其下,防離石諸胡,因為大鎮。”《汾州府志》述,府北十五里有八門城,“劉淵遣將喬嵩攻西河,因築此城,城有八門”俗名羅城。有板橋城,《郡國志》記“劉淵擊劉琨於此。”孝義市有偏城村,《孝義縣誌》載,十六國時後趙離石侯以防西北諸胡築城於此。由此可見“離石胡”威風當時,史籍不虛。所有這一切以及後趙、大夏國等都與左國城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當時的左國城在內遷胡人心目中成為中央聖地,其榜樣的力量甚至鼓舞了後世的元蒙和滿清統治者。這裡神秘的山河面貌、傳說遺蹟則如彩雲一般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其無盡的光輝則照耀著史冊直到今天。
五胡的內遷是在中原政府控制下進行的,而五胡的混戰則是民族矛盾失控的悲劇。但站在歷史的田埂上你就會看到,五胡的漢化就像冰雪融化成春水一樣,其鮮活的生命之水漫過田壠地沿不斷地注入中原民族生存發展的原野,這種活水有效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血統方面的文明大融合,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活力。今天的中國雖然沒有匈奴這個民族,但是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統。世界各地的匈奴後裔及專家學者都在探討南匈奴的去向,其實他們的首都就在離石左國城,他們的熱血流淌在你我的身體裡。這裡是陝北那個大夏國統萬城的祖庭,應當成為海內外匈奴後裔及北方各民族朝拜和瞻仰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