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方案(2022-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方案(2022-2025年)
- 發布單位: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2-09-02 瀏覽次數:513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方案(2022-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做好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
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代章)
2022年8月30日
內容全文
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方案(2022-2025 年)
工業設計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策略性解決問題的系統性創新活動,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更是驅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品價值、增強產業競爭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制勝利器。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動工業設計產業創新發展,賦能廣東產業升級,提升內生動力,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聚焦我省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持續增強工業設計創新能力,以設計引領產業發展,擦亮“廣東設計”品牌,為廣東在新征程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廣東工業設計產業更加生機勃發,工業設計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引領全國潮流,形成支撐廣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設計創新服務體系。
——設計賦能作用更加彰顯。各類工業設計主體進一步發展壯大,設計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鏈和產業鏈、服務鏈、價值鏈全面緊密對接,工業設計與產業全方位深度融合,“設計產業化”和“產業設計化”相得益彰,形成培育新經濟成長點、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全省工業設計專業企業、機構突破 3000家;工業設計營業收入超過 400 億元,設計成果轉化產值突破 4萬億元。
——設計服務能力更加突出。新增培育 100 家以上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和 10 家以上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 3 家左右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和 2 家左右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工業設計公共服務效能和示範園區建設集聚效應進一步擴大。
——設計人才體系更加健全。持續發揮人才“第一資源”優勢,集聚更多設計創新人才。立體化、多層次、複合型的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引才聚才通道進一步拓寬,設計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形成設計菁英薈萃的人才沃土,新增工業設計專業從業人員 20000 人以上,吸引更多設計人才在廣東創新創業。
——設計發展生態更加最佳化。設計融入城鄉,設計巧思處處可見,設計全民認同感顯著提升。“設計+科技”“設計+品牌”“設計+文化”等發展新模式不斷湧現。工業設計先導產業的作用更加強化,與區域特色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融合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產業支撐賦能行動
1.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紡織服裝、玩具創意、食品飲料、家具製造、金屬製品等優勢傳統產業領域,圍繞產品定位、品牌設計、外觀包裝等重點環節進行設計提升。支持製造業企業工業設計套用向專業化、產業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倡導提供集成設計、並行設計、系統設計的解決方案,綜合發揮工業設計支撐引領作用。面向綠色食品和“老字號”等特色產品,針對產品的定位、品牌、功能、服務綜合運用文化、科技等創新要素,加強和改進功能設計、包裝設計、服務設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支撐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在新一代電子信息、智慧型家電、汽車、現代輕工紡織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領域,圍繞外觀造型、結構最佳化、功能創新、新工藝新材料套用等重點環節進行設計提升,推進零件標準化、部件模組化和產品個性化,實現產品由單機向連線、機械化向自動化的持續升級。支持製造業企業套用工業設計改造和提升生產流程,加強設計與消費互動體驗,創新產品生產供給模式,最佳化製造體系。鼓勵企業加強設計創新與智慧型製造、個性化定製融合,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助推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半導體及積體電路、高端裝備製造、智慧型機器人、數字創意、安全應急與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鼓勵企業套用工業設計的系統思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支持企業運用設計工具,開發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裝備和產品,更好滿足移動化、微型化、巨型化和超常環境工作的要求。突出綠色設計導向,採用組合設計、循環設計、產品與服務的非物質化設計等手段,推進產品生態化設計與可持續性設計。引導企業開展定製生產模式研究,滿足個性化、小批量、多品種的市場需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工業設計粵東粵西粵北行行動
1.賦能中小企業。實施“設計走進中小企業”工程,鼓勵和支持省內工業設計企業、機構和行業組織等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拓展業務、開設分支機構,積極為當地中小企業提供產品差異化、品牌個性化等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工業設計服務,助推當地產品升值、產業轉型升級。鼓勵設計、藝術院繫結合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設計支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賦能創意農業。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做好品牌包裝和行銷設計,不斷擦亮“鳳凰單叢”“新會陳皮”“英德紅茶”“梅州金柚”“化州橘紅”“普寧青梅”“德慶貢柑”等特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推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質擴面,打造更多的“粵字號”農產品品牌。組織形式多樣的農產品採購商進產區、農產品進市場活動,在廣東各地旅遊經濟帶、高鐵站、機場、高速公路服務區等開設展銷體驗店,加強各級各類傳統媒體、自媒體等渠道行銷宣傳,形成全方位宣傳矩陣,有效提升廣東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台,運用網際網路資源,組織開展產銷精準對接,持續推動“12221”市場體系建設。實現特色農產品優質優價,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交通廳、省供銷社、中國鐵路廣州局有限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3.賦能鄉村旅遊。充分利用紅色根據地、革命文化、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農事等資源,發展鄉村研學旅遊。以設計理念有效整合文物古蹟、傳統村落、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等,推動歷史文化、鄉村風貌、風土人情等元素融入餐飲民宿、民俗體驗等鄉村旅遊產品,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運用設計拓展休閒度假、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功能,促進農業與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集農耕體驗、田園觀光、文化創意、康養產業於一體的休閒生態創意園,助推農村農業創新發展。(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賦能新農村建設。綜合套用工業設計創新理念,推動工業設計與裝配式建築、園林景觀等融合,積極參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新農村建設。加強鄉村形象設計,凸顯地域特色和鄉村風貌,提升文化品位。積極發揮設計引領作用,提高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水平,強化設計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農房建設等普及套用,不斷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設各具特色、宜居宜樂宜游宜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設計高地打造行動
1.打造創新創意高地。按照“兩廊三極多節點”的創新布局,依託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充分釋放廣州、深圳“雙城設計引擎”動力,以港深莞、廣佛、澳珠為極點,加強與香港、澳門的交流合作,帶動其他城市加快發展工業設計。積極利用國內外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建設一批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工業設計中心,提供頂層設計、產品創新、創意設計等一站式服務,形成貫通珠三角、輻射廣東的工業設計核心區,推動廣東成為具有一流創新設計服務能力和具備全國設計要素配置能力的設計高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打造品牌產品高地。充分發揮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區傳統製造業基礎堅實、先進制造業先行發展的優勢,聚集國內外高端品牌設計資源,建設一批以品牌設計為核心的工業設計中心,提供商業諮詢、品牌設計、宣傳推廣等一站式服務。以生產經營為導向,促進制造業與工業設計深度融合,加大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的供給,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體驗服務高地。充分發揮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歷史文脈等比較優勢,聚集國內外工業設計資源,建設一批以體驗設計為核心的工業設計中心,提供產業規劃、城市體驗、服務設計等一站式服務。完善“設計+旅遊”產業鏈,建設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旅遊休閒城市、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紅色經典游、歷史文化游、粵美鄉村游等高品質體驗服務業態,打造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濱海文旅產業帶和粵北生態休閒旅遊地。(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工藝美術與工業設計融合高地。落實《廣東省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條例》,充分發揮工藝美術大省優勢,通過工藝美術國大師、省大師的示範帶領,促進工藝美術與工業設計相互融通、相互促進。探索傳統工藝、新興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互補,設計具有地方特色、適應現代生活的工藝美術品及其衍生品,增強現代工業設計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設計生態構建行動
1.加強工業設計載體建設。建立以工業設計中心為核心載體的創新體系,鼓勵製造業龍頭骨幹企業聯合設計機構、高等院校等,結合產業特點開展工業設計研究院建設,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支撐、成果轉化、交流合作等功能,爭創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支持工業設計研究院等高端服務平台圍繞我省優勢傳統產業、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開展設計服務供給,探索“設計+科技”“設計+品牌”“設計+文化”等新模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工業設計服務能力。以“工業設計+供應鏈”創新為特色,打造一批面向中小創新團隊的創新孵化開放平台。健全工業設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批市場化運營的成果轉化類、產業網際網路類、智慧財產權類的專業服務平台。藉助跨境電商推動品牌出海,通過匯聚廣東設計驅動型品牌,以設計引領消費和製造,打造設計價值轉化的通道,弘揚廣東設計文化。支持和鼓勵製造業企業、設計機構等建設設計資源共享、設計生態協同、產品銷售推廣的支撐平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依託我省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聚集設計力量,以工業設計驅動產業創新。完善產業空間布局,鼓勵在產業園區用地或樓宇建設規劃中劃分工業設計功能專區,支持將老舊工業區改造成工業設計產業園區;支持在高校周邊布局設計產業園。打造一批設計資源聚集、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的工業設計示範園區,推動工業設計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支持“廣東工業設計城”“前海灣區國際設計中心”“廣州設計之都”“中芬設計園”等產業園區建設,打造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設計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創新示範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培育高端設計人才。支持我省高校與國內外著名設計院校合作,建設一流設計學院與工業設計學科。加強產教融合,支持高校與企業聯合建設設計類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引進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重要影響力的設計專家學者,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設計領軍人才。鼓勵國內外優秀設計人才來粵創業創新,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基地、工業設計企業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將工業設計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選拔範圍,探索建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激勵、評價、流動、服務保障等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5.辦好設計類賽事活動。支持舉辦“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廣東省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廣州設計周、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深圳環球設計大獎等活動,形成“賽、獎、展、會、周”等系列活動,打造高層次綜合平台,吸引世界目光聚焦廣東。鼓勵企業和設計師積極參加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獎項、展會等活動,不斷提升廣東工業設計影響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6.打造“設計廣東”品牌。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把質量控制貫穿研發、試製、檢測、定型等設計服務全過程。以設計推動質量品牌雙提升,鼓勵和支持企業實施設計精細化質量管理、品牌戰略規劃、品牌行銷推廣、品牌國際化與交流合作等;建立完善“設計廣東”評價指標體系,支持符合評價要求的企業或產品標記“設計廣東”標識。(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7.促進設計交流合作。加強對接香港、澳門設計創新資源,鼓勵港澳青年設計師來粵設立創業空間、平台、工作坊,推動粵港澳設計交流。發揮廣州、深圳作為世界“定製之都”“設計之都”以及國家級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推進廣東與各省(市、區)以及歐美、日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在工業設計領域的交流合作。鼓勵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與國際設計團隊合作研發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共青團廣東省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依託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建立我省工業設計發展溝通協調機制,由分管副省長任召集人,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統籌推進工業設計發展,辦公室設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合力推動相關工作。各地要加強對工業設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加快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推進工業設計發展的新格局。(省委宣傳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供銷社、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聚焦“設計廣東”創建工作的重點領域、環節和項目,用好用足省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全省工業設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市出台政策支持工業設計發展。(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負責)
(三)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工業設計企業發展,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拓寬貸款抵(質)押物的範圍,開發適合工業設計企業的金融產品。鼓勵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天使基金等機構投資工業設計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企業上市。鼓勵信用擔保機構為擁有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的工業設計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企業和設計師及時進行專利申請和著作權登記,建立工業設計智慧財產權保護資料庫。嚴厲打擊對創意設計、設計品牌的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的侵權行為。強化對企業和設計師智慧財產權維權行為的激勵,鼓勵和支持企業和設計師採用法律手段維護所屬專利權、著作權,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綜合水平。(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監測評價。探索建立工業設計監測評價制度,完善監測調查方法和評價體系。開展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監測、分析和評估,建立市場主體動態信息資料庫,完善跟蹤監測和評價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統計局、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營造良好氛圍。通過舉辦工業設計大賽、職業技能競賽、展覽、培訓、論壇等活動,傳播工業設計價值,打造“設計廣東”品牌,倡導“創新驅動、自主品牌、工匠精神、綠色發展”設計理念,宣傳工業設計創新對廣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設計通識教育,採用新媒體、網際網路等創新渠道提高公眾對工業設計的認知度和普及度,推動全社會關注和支持工業設計發展,構建廣東特色的設計文化生態。(省委宣傳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抄送:各地級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