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工業信息化發展的道路。
12月21日,中國科技部製造業培訓中心、《中國製造業信息化》雜誌社、賽迪網主辦,神州數碼管理系統有限公司共同在廣州舉辦了 “2006製造業信息化成果交流會”,交流與總結國內製造企業在信息化套用方面所取得的經驗,以切實推動製造業的信息化進程,幫助製造企業藉助信息化工具提升管理,迎接迫在眉睫的機遇與挑戰。廣東省信息產業廳領導、珠三角近600位企業的CEO、CFO、CIO出席會議。交流會將先後在上海、北京等十幾個城市召開。 近日,國內一主流媒體也公布了其近期針對全國範圍內五百餘家不同行業和規模的製造企業進行一次生存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製造型企業生存狀況堪憂,其中不乏規模較大和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一些盈利狀況還不錯的上市公司也在其列。 該媒體社長對外解釋說:衡量一家製造企業生存狀態的優劣,知名度、企業規模以及現階段是否盈利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標準,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這家企業現階段是否具有良性的運營機制,未來是否具有明確的定位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把具備這樣能力的企業稱之為後生存時代的企業。 中國製造業發展危機突顯 國內製造業廠商大多脫胎於家庭作坊式工廠,以產品代工為主。在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之後,伴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和生存環境的轉變,這種類型的中國製造型企業正面臨著痛苦的變革期。其所面臨的困擾也表現得驚人的一致,生存現狀極其相似這些企業可以說是前生存時代的典型代表。 從外部環境來看,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已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成本上漲給製造企業帶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國內市場的競爭變得激烈空前。一邊是幾年、十幾年、最多幾十年發展歷史的中國企業,一邊是大多擁有上百年的積累沉澱的西方企業,不管國內製造業是否已經修好了“防禦工事”,國際巨頭已經紛紛殺到了自家門前。 從企業內部經營來看,管理成本的不斷增加對於流程混亂和頻出的問題無濟於事,粗放經營的路子已經走不通。在該媒體此次調查當中發現,製造企業普遍存在著庫存積壓嚴重、資金周轉困難、內部信息流通不暢、生產計畫預測不準的問題。沒有生產訂單的時候,為市場開拓發愁,接到訂單,又開始為生產管理而發愁。很多企業即使通過種種努力拿到訂單,但對於訂單的消化能力和交付能力卻面臨瓶頸,產能的彈性度不夠,這就像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即使仍有運載能力,途中有乘客想上車都不敢再開門。企業中所有資源和工作重心都圍繞著現有訂單進行。 這種訂單驅動型的製造企業,其核心問題在於其自身綠色供應鏈的缺失。在企業的局部供需鏈上,企業缺乏通暢的進、銷、存運作協同的供應鏈條,現有的訂單交付能力在質量方面無法達到客戶要求或勉強達到要求,無法做到或未意識到主動高於客戶要求;在更大的運營鏈中,企業沒有形成良性的研、產、銷良性循環,所有精力都在應付現有訂單,對於創新及未來發展缺乏明確規劃。而只關注短期生存,發展思路不明晰,缺乏戰略規劃和市場應變能力,這幾乎是前生存時代中製造企業普遍具有的通病。 以家電製造企業為例:長期價格戰使家電企業無暇顧及創新研發,而價格又成為低端生存的唯一手段,如此這般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中央財經大學的苗教授認為,“本身沒有創新能力和前瞻眼光的企業,即便進入到別的行業,也只能是給這個行業打掃垃圾”。 中國製造業整體一直未能擺脫高損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經濟成長速度接近10%,但如此的高速發展是以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帶動產出為代價。中國每年創造世界4%的國民生產總值,卻消耗著世界上15%的淡水,25%的氧化鋁,50%的水泥,28%的鋼材……中國的傳統製造業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已成為能源消耗的大戶。與此同時,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卻僅為3.8萬元/人·年,是美國和日本的4%、德國的5.5%。 透過種種觸目驚心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製造企業現今的生存狀態的確可以用烏雲密布來形容。 製造業江湖水深,駛向何方? 在此次被調查的五百家製造企業當中,也不乏一部分領先者,它們的生態狀態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象。 “以前我對企業的管理,就像在一堵毛玻璃後面指揮他們走佇列,我喊口令,他們做沒做動作,動作做得到不到位,我都看不清楚;但是毛玻璃沒了,我就像手裡有個放大鏡和一把尺子,不但看清楚了,還更精準了。” 北京石油機械廠的劉廠長笑稱,“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剛步入後生存時代。” 其實,前生存和後生存不僅只是兩個叫法不同的名詞,而是代表著企業所處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狀態和方式中。同樣是國內的製造企業,生存狀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天壤之別?根源上只有兩個字,“管理”。企業的管理過程就是信息的傳遞和控制過程,其中包括計畫、需求、供給、價格、市場環境、政府政策、競爭對手等諸多信息。誰也不會懷疑,傳統的家族式管理和手工管理模式無法勝任當前的管理需求,信息化管理是製造企業步入後生存時代的捷徑同時也是一條必由之路。以北京石油機械廠為代表的一批優秀製造企業,它們無一例外都通過實施ERP信息化系統打造了其自身井然有序、生機勃勃的綠色生存狀態。 國家科技部高新司領導在日前的一次會議上表示,製造業信息化是一場革命。第一指的是技術革命。從市場角度來講是指企業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的回響速度。第二指的是管理革命,而管理正是中國製造業企業同世界競爭最致命的弱點所在。擺在中國製造業企業面前的路只有兩條:一是繼續沉浸在“世界第四製造大國”的表象中,繼續捕撈和應付越來越少越來越難啃的訂單;另一條路就是主動創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而這另一條路ERP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和替代的。 以美國製造業為例,美國曾是世界最強大的製造業中心,從刮鬍刀到鋼鐵,從化工到飛機,一度幾乎所有機器加工製成品無不帶有“MADE IN USA”的標籤,這一趨勢延續了大半個世紀。隨著日本、
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印製造業的崛起,美國開始在許多製造業領域逐漸淡出。但淡出並不等於沒落,而是正悄悄地進行不斷的轉化和升級。美國的中小製造業公司僅有11.5萬家,其中超過80%的企業都套用了
ERP系統。製造業所獲投資也在逐年上升,研發投資占了美國工業投資的2/3。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詹姆斯在一次製造業的會議上說:美國企業都在致力於把最新技術融入設計和生產,實施“精益生產”的原則,提高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和自動化水平,用精準的計畫、標準的流程、快速的回響周期來實現“即時完美的交貨”。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製造企業總量雖略減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國,占到全球近1/4產出的最終原因。 信息化變革刷新企業競爭力 上海埃哲管理詢咨公司的顧問曾說,管理的靈活是藝術,而流程的靈活則是災難。中國製造企業都有必要深思:用管理工具的變革來刷新手工作業的無序流程,用管理思想的變革來糾正訂單驅動的短視行為——中國製造企業要步入後生存時代,除此以外還有別的途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