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青年

工廠青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廠青年》
  • 外文名:工廠青年
  • 導演:郭熙志
學術放映,劇情內容,劇情評價,劇情意義,

學術放映

2017年10月26日,《工廠青年》在華東師範大學進行了小範圍學術放映,導演郭熙志在映後與在座者分享了影片背後的故事。

劇情內容

《工廠青年》分為工廠、青年、故鄉、日記四個部分。影片一開始,導演用懷斯曼式冷峻的鏡頭從左向右“橫掃”了工廠內部的大環境:白熾燈一樣筆直的生產線、縱向排列的工作椅、被大機器分割的工作區域。

劇情評價

上海戲劇人趙川評論說,影片開頭是詩意的、客觀的,後面隨著導演的介入,諸如“我們如何理解世界”的巨觀問題被帶出,郭玥涵在鏡頭前聲淚俱下訴說現實的殘酷,而影片最終以一片緩緩滑過天空的雲作結,又使我們不安的情緒稍稍得以安歇。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呂新雨認為,這是理解紀錄片和現實關係的問題,當拍攝者用身體體驗去接近被拍攝者,創作者的紀錄片理想——促進不同階層人群的對話和相互理解——也在和現實碰撞,當兩者出現落差,創作者發現現實是殘酷的,拍攝對象也並不理解你,紀錄片的創作還是有意義的嗎?由此,《工廠青年》是反思性的,它是對中國紀錄片自身困境的拷問。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張閎也曾評論說:“導演引出了一個關於紀錄片藝術,乃至一切藝術進入到自身存在的意義深處所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作為記錄者的影像工作者如何安置自己?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記錄者自身被置於何種位置,何處才是其安身之所?這是藝術的本體論問題,也是藝術家自身的存在論問題。”

劇情意義

《工廠青年》也拷問了大工業生產的勞動意義。在影片中,工人的勞動被流水線分割,每天只重複相同的動作。
呂新雨認為,這一點可以用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來解釋,勞動者越來越受控於勞動產品,人作為機器的存在甚於作為社會的存在,如果再進一步,將來人的成本高於機器,機器可以替代人,那勞動的意義又該如何討論。將紀錄片意義與勞動意義相勾連,為我們打開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