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古鹽道

川鄂古鹽道

唐代的偉大詩人李白曾寫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膾炙人口的詩句,神農架就有這樣的“蜀道”,這就是被學者們譽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神農架古鹽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川鄂古鹽道
  • 外文名稱:chuaneguyandao
  • 地理位置:川東鄂西交界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0公里
  • 開放時間:不限
簡介,歷史源流,民間傳說,經濟地位,

簡介

神農架地處川東鄂西交界之處,這裡山高路險,森林茂密,它因遠古神農氏在此搭架採藥而得名,是個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川鄂邊境地勢“深邃歧雜,人煙稀少,被清朝統治階級稱之為‘非獨官鮮視蒞,即談之者少矣’的所謂深奧之區”(《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一輯)。清朝中葉以來,不少遊民進人這一帶謀生,其中相當一部分從事販賣“私鹽”生意,他們從四川販運鹽巴到湖北進行交易。由於神農架“山高皇帝遠”,統治階級力量較為薄弱,又與川東鹽業基地大寧廠毗鄰,於是鹽商多往返於此,逐漸形成一條溝通川東鄂西的商道,這就是川鄂古鹽道。
神農架古鹽道的主要通道有兩條:一是從保康縣的馬橋鎮沿南河水路而上,進入神農架的陽日鎮,再從山路經松柏、宋洛、徐家莊、黑水河、板倉,最後穿過大九湖到四川大寧廠;二是從房縣上龕到神農架官封,經塔坪、紅舉、板倉進入大九湖。

歷史源流

清朝中葉以來,不少遊民進入川鄂邊界謀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從四川販運“私鹽”來湖北進行交易,為了避開官方的緝私,鹽商多從神農架往返,於是這裡就形成了一條溝通川東、鄂西的神農架川鄂古道。神農架古鹽道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是從保康的馬橋沿南河水路上溯,到陽日,再經過山路從松柏到宋洛、徐家莊、黑水河、板倉,最後穿過大九湖進入四川;二是從房縣的范家埡經神農架的趕集溝、九里十三灣、彎腰樹、瑪瑙池、三道溝、天池埡、苦桃園、老爺崖、蓮坪、紅花塘、七里扁、板倉坪、東溪、大九湖的自生橋進入四川。兩條古鹽道在神農架境內均達100多公里。

民間傳說

《陽日灣萬壽宮碑誌》記載:“房之南,山水頗奇,林木亦茂,而陽日灣距治百八十里,雖僻處鄉隅,然南走宜施,西通巴蜀,東下襄樊,亦四處之要道也,故海內客商多至此焉。”在過去的歲月里,鄂西北所需的鹽大多是從四川大寧鹽廠經古鹽道運來的。古鹽道上長年累月活躍著數百背夫和馬幫。背鹽工的生活很苦,他們出門時要帶足沿途的食糧,在去的路上,把一袋袋寫有自己姓名、做有記號的乾糧寄放有沿途客店裡,以便在返回的路途中充飢。有時住店晚了,客店的通鋪上已睡下太多的人,店老闆就用一根粗木桿沾上水,使勁往人堆里插。木桿兩邊的人受到冷的刺激,猛的一驚,讓開一條縫,後來的便趁勢鑽進去。沿途的岩龕也是背鹽工經常棲息的地方。夜晚,在岩龕下生起一堆熊熊大火,既可燒飯取暖,還能驅散野獸。鹽在那個時代雖不是稀世珍品,便也可用一斤鹽從山民那裡換取三斤木耳或三斗包穀,還可以換取皮革和貴重藥材。因此,鹽也成了嘯聚山林的強盜獵取的對象。背鹽工得結伴而行,時時提防他們的襲擊。古鹽道有一處地方叫“九條命”,就是因為九名背鹽工被一群強人搶走鹽,人被捆在樹上凍餓而死得名的。

經濟地位

神農架古鹽道沿途穿越密林深谷、曠野平壩,寬敞之處可以行車,險峻之處則“心頻驚而畏縮,足將進而趑趄”、“霧從人面起,雲自馬頭生”。天池埡海拔2100米,頂有積水,下有深潭,登百步梯而過,驚驗之狀如上九天。神農架的古鹽道曾給神農架的經濟帶來繁榮,據有關資料記載:清至民國初,陽日灣還有四十餘只木船,上百匹騾馬,往來運輸山貨,鎮居民約600戶,地攤商50餘個,有商號的貨店數家。如今神農架古鹽道對我們來說,所重要的再不是作為一條經濟紐帶,而是她所展示的神農架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軌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