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農民

《川西農民》創辦於1944年10月31日的成都,月刊,屬於農業類刊物。該刊的主編是崔毓俊與張濟時,編印者為四川省農業推廣輔導區辦事處,出版者為川西農民月刊社,社址位於成都外東川農所農輔區。具體停刊時間及原因不詳,館藏最晚一期為1944年發行的第1卷第3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西農民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4年
  • 出版周期: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該刊是四川省農業推廣輔導區辦事處,創辦的推廣農業刊物,主要刊登農業推廣的理論方法,農業推廣的具體內容,一些農業相關的新聞等。旨在更還的推廣農業生產,增加產量,改善品質,使大家都能吃得飽,充實各種原料,供應抗戰所需的一切,爭取最後勝利。
具體內容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對農業推廣理論的探討。有文章從國際合作談到農業合作,認為農業合作與國際合作一樣,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也有農業推廣的檢討,認為當前只靠實物的推廣,事實上不會真正的達成推廣任務的,理由很簡單,一般的農民始終是受著貧和愚的羈絆,始終不能擺脫,那就是沒有受教育,且缺乏經濟上的手段。其次,是對實際農推的內容,對家畜為什麼會發瘟,詳細解釋其中的原理,指導農民們如何照顧家畜的衛生等情況,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也有對病蟲防治的討論,農業病蟲害防治之重要性遠超想像,要加強防治。甚至為農民專門寫了冬季防蟲方法,來避免大規模蟲害導致的農業檢查。然後,是對農業推廣現狀的介紹,指出目前縣農業推廣工作,都是進展緩慢的,工作者積極度不高。強調農業調查的重要性,指導如何做一個好的農情報告員等。最後討論了推廣員和農民的關係、農友們的營養品大豆等問題。
該刊作為推廣農業的刊物,對於川西地區農業發展狀況,多有介紹,因此對於川西地區農業發展史有其補充意義。同時展現了國民政府在抗戰後期,面臨極端的經濟困難,而糧食又是最重要的方面,幾次三番推廣農業,以減少糧食危機,對於了解抗戰後期國民政府的經濟狀況有其價值。

文化傳統

《發刊詞》
我們首先要說的話,我們目前各地的農業,急需要推廣各地改良種子,來代替不好的種子,預防及急治各種莊稼上的蟲害與病害,以除人民之大害,勸種綠肥並多施肥料,使莊稼的營養良好,獸病的醫治及優良畜牧的推廣,還有其他新農業方法的推廣,目的就在增加產量,改善品質,使大家都能吃得飽,而且充實各種原料,供應抗戰所需的一切,爭取最後勝利。川西各地比較富庶些,尤其是都江堰灌溉區的各縣得天獨厚,又鄰近四川省農業改進所,金陵大學,四川大學,川康農工學院等機關學校的農場,自然近水樓台,容易獲得研究實驗和推廣的成果,那么川西農民,更應該盡心盡力,抓住機會,努力以赴,求其最大的貢獻,這實在是川西農民應有的認識和做法。
然而現代的農業推廣只靠實物的推廣,事實上不會真正的達成推廣任務的,理由很簡單,一般的農民始終是受著貧和愚的羈絆,始終不能擺脫,其所以致農民於貧和愚的因子,多得錯綜複雜,不過一言蔽之,那就是沒有受教育,且缺乏經濟上的手段,故迄未能自拔,誠然農民是在苦海里掙扎著,但是他們和她們把莊家種好,一定要教他們學習新方法,接受新知識,同時要能使他們有錢來購置新材料,得以普遍套用,以期顯著的增進效率,因此教育和經濟確好似推廣農業的發展力量。再退一步說,教育本身也需要推廣,經濟的本身也需要推廣,總言之,生產經濟與教育三種推廣不可或缺,並且要齊頭並進的。
上述的生產,經濟與教育的推廣,若是在一盤散沙的農民中去推廣,他們沒有強有力的組織和訓練,這是落後的,因為凡事都須有各基層組織集中訓練,作為上述的對象,過去我國農業推廣的失敗,原因即在此,我們鑑往知來,農業推廣應以組織和訓練為原動力,因為發動力是靠原動力來推動一切,這樣才是真正的農業推廣。
本社同人都是第一 農業推廣輔導區的工作人員,本輔導區系由農林部協助川省新設立的,屬於川農所的一個新機構,其任務是輔導四川省第一行政區的十二縣推廣工作,我們的工作受種種的條件限制,還不能如美國的推廣人員人少事多譬如美國的某一個種子公司,或是農場培育成了一種品種,經過繁殖後,推廣員馬上用無線電播音機播出,這一個區域的農家多有收音機,一聽到推廣員播出的訊息,成千上萬的農民,自動的去購買這個好品種了,無需花費口舌和時間,我們這個川西農民月刊,在設備落後的情況下,聊以代替美國的推廣播音,漸求進步,以達於至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