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場川王宮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新場古鎮川王村
- 占地面積:2530平方米
- 開放時間:白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始建年代: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 重建年代:民國十五年(1926年)
- 建築類型:近現代優秀建築
- 文物等級: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1892-5-285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主要建築,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開放時間,
歷史沿革
川王宮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後廢棄。
清代末年,川王宮遭受火災,進行一次增新補舊的改建,在中殿兩廂,增塑了姿態各異的文殊、普賢騎獅跨象的彩色塑像,又把赤足坐蓮台、懷抱淨瓶的觀音大士也安置在右殿堂側。廟堂經過改建之後,由原來紀念李冰的廟宇,演變成為了一座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廟宇。
民國十五年(1926年),孟秋穀旦重建。
建築特點
結構
新場川王宮,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253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長方形,由山門、張飛殿、川王宮、關羽殿、劉備殿、三清殿和左右廂房等組成,共有房間87間,建築面積1464平方米。其主體建築三清殿為四重檐歇山頂,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面闊七間31米,進深四間13.5米,高18米。四層木樓可依次而上,站在高層,可俯視對岸的虎跳河水電站,川王宮在三清殿前,八角攢尖頂,三重檐樓閣,穿斗式梁架,高12米,寬1.2米,是明代建築風格古建築。
特點
新場川王宮殿堂往後依次是觀音殿、八角亭、三清殿,越往後,空間越開闊,整個建築就像一個T字,隨著地勢層層增高,整個布局緊密,卻又富於變化。其殿堂的樣式極具巴蜀特色,算是巴蜀文化的特有部分。兩邊長廊低矮,曲徑烘托出一種幽靜氛圍,將天空截取一塊,雲霞明滅、飛鳥徘徊,“畫框”中的景色,隨著自然變化而變,中庭古樹,向陽而生,光照之下,和室內暗灰色的風格,反差明顯。
主要建築
山門 新場川王宮山門居於整個建築群中軸線之首,為重檐歇山頂建築,穿斗式梁架結構,進門處,過照壁,就是靈官殿。 | |
前殿 新場川王宮前殿供奉關羽、彌勒佛、四大天王塑像。 |
正殿 川王宮,廟宇的主殿,為八角攢尖頂,三重檐樓閣,穿斗式梁架,高12米,寬1.2米。其明淨宏大,供奉著雍容莊嚴的李冰金身塑像。兩側廂房配殿、偏堂還有觀音、文殊、普賢的塑像。 | |
三清殿 三清殿供奉有"三清"道教像、佛教護法韋馱像,利潤表代增供的紅底金字"萬歲牌"。為四重檐歇山頂,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面闊七間31米,進深四間13.5米,高18米。 |
左右廂房及配殿 新場川王宮配殿供奉文殊、普賢、呂純陽、張三豐塑像。左右偏堂均供民間移送的祖宗靈牌。兩側廂房配殿、偏堂還有觀音、文殊、普賢的塑像。 | |
廟宇後院新場川王宮後院有造型別致的亭、台、榭、池。“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墨跡被毀。殿宇及塑像今已修復。 |
研究價值
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兩千多年來,各地特別是川西南,都修建有川王宮、川主廟等廟宇。名稱雖不同,但供奉的都是一個人——先秦時的李冰。李冰在四川作太守時,依靠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建成了聞名中外的都江堰,使川西一帶沃野千里,田疇碧綠,人民豐衣足食。因此,人民不忘他的豐功偉績,特建廟奉祀,以資紀念。新場川王宮即為此類川王宮的代表建築。
新場川王宮,承載著蜀地歷史,建築本體用材講究,工藝細膩,結構與裝飾手法具有四川傳統建築的神韻,整個建築打破了一般廟堂建築的對稱結構。
保護措施
1983年,大邑縣人民政府公布川王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一座。
2003年,在柏樹下出土石頭像20餘尊,設定保護措施加以保護。
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新場川王宮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經國務院批准,新場川王宮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新場川王宮殿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城城西十公里處,虎跳河畔。
新場川王宮
交通
自駕車從成都市區駛向成溫邛高速,再轉向大邑方向,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新川古鎮。
開放時間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