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區強震前兆異常動態過程與預測研究

川滇地區強震前兆異常動態過程與預測研究

主要內容為關於川滇地區強震前兆異常動態過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川滇地區深、淺部構造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川滇地區強震綜合預測模型的基本構思。同時汲取了國內外關於川滇地區地震預測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進展。

基本介紹

  • 書名:川滇地區強震前兆異常動態過程與預測研究
  • 作者沙海軍
  •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4月1日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ISBN: 9787502836757
開本: 16開
定價: 35.00元

內容簡介

將多個學科的前兆異常動態過程相結合,使用統一的動力學模型對各種前兆過程做出解釋,是川滇地區地震預測科學探索的一次有益嘗試。《川滇地區強震前兆異常動態過程與預測研究》可供從事地震預測和地殼動力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及高等院校地球科學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
地震預報,其主要目標在於減輕地震災害,特別是減少人員的傷亡。在地震多發的我國,推行以人為本,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但目前地震預報水平仍然較低,未能很好實現減輕地震災害和人員傷亡的作用。究其原因,是由於地震預測科學水平較低,不能提供地震預報風險決策所需的足夠依據。現階段地震預測的主要方法仍然是經驗估計和機率統計方法。經驗估計方法主要是通過地震實例來總結前兆觀測的異常特徵,並以之來預測地震。其更進一步的做法是綜合多學科的異常信息來做出判斷。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前兆觀測異常複雜多變,震例總結給出的異常特徵不具備普適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觀性判定,缺乏科學性。地震預測機率統計方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統計樣本量不足,統計的時間段過短;第二是忽視了破壞性地震的自然機率,將正常形態的數據變化歸結為異常,造成不合理的虛報:第三是以“小機率事件不會發生”來否定潛在的強震危險性,忽略了“一次事件”這個前提,這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地震預測的發展。故我們需要創新思維,探索新的更具科學性的地震預測方法。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測震學、地下流體、形變和電磁4大學科的地震前兆觀測體系,並建立起各自不同的地震預測方法和預測指標體系。這些工作提升了地震監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地震預測的有關工作程式。但從地震預報的實踐來看,實現真正減災意義的地震預報實例屈指可數。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①對地震發生機制、地震前兆機理、地殼深部結構和地殼運動規律認識不清,未能建立起地震預測的物理模型;②地震前兆觀測數據充斥較多干擾信息,由此帶來了地震預測信度較低的後果;③地表觀測未必能反映地殼深部的構造變動;④中長期地震預測與短臨預報脫節。強震孕育過程的中長期和短臨階段,地震前兆異常的表現形態各異,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對強震前兆異常動態過程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將中長期地震預測與短臨預測相結合,提高強震預測水平。

圖書目錄

第1章 川滇地區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研究
1.1 引言
1.2 川滇地區活動斷裂三維非線性有限元接觸摩擦模型
1.3 川滇地區構造應力場的動力邊界條件
1.4 川滇地區構造應力場及其年動態演化圖像
1.5 2007年寧洱Ms6.4 地震的強震載入效應分析
1.6 2008年川滇地區地震趨勢數值模擬研究
1.7 2009年川滇地區地震趨勢數值模擬研究
1.8 小結
第2章 川滇地區地下流體強震前兆動態過程
2.1 川滇地區強震地下流體異常階段性特徵統計分析
2.2 地下流體前兆異常過程特徵分析
2.3 強震前異常頻次統計分析
2.4 強震流體異常的時空演化特徵分析
2.5 強震預測綜合指標分析
2.6 孔隙彈性介質三維各向異性流一固耦合初步研究
第3章 川滇地區跨斷層測量異常動態過程
3.1 水平剪下活動與垂直活動特徵
3.2 區域應變積累特徵
3.3 汶川地震前水平剪下扭動、垂直活動及區域應變積累特徵
3.4 小結
第4章 川滇地區地應變場與汶川大震孕震機理研究
4.1 引言
4.2 GPS觀測結果及地應變場
4.4 地震過程的有限單元法模擬
4.5 關於今後地震預報研究的初步看法
4.6 小結
第5章 川滇地區測震學前兆異常動態過程
5.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5.2 川滇地區強震測震學前兆異常動態過程
5.3 小結
第6章 川滇地區強震前兆綜合預測模型
6.1 強震前兆綜合指標體系
6.2 強震前兆綜合預測模型
6.3 小結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