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川崎公司開發的 99 式輕型雙發轟炸機是日本93式輕型轟炸機的後繼型號。從戰爭開始時,它就活躍在南方戰線的各個戰場上,是日軍最重要的近程戰場支援機。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總產量超過了 2000架,這在日本陸軍各式飛機中是很少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崎99式雙發輕型轟炸機
- 研發國家:日本
簡介,性能的最佳化,歷史進程,
簡介
1937 年日本陸軍航空本部確定了 99 式雙發輕型轟炸機(以下簡稱 99 式雙輕)的研究方向。日軍給它的主要任務是偷襲敵方機場,將敵機摧毀在跑道上,因此要求它有較高的飛行速度,而且能執行水平轟炸和俯衝轟炸兩種任務。1938 年 2 月 19 日日軍將キ 48 的試製契約發包給有研製 93 式輕轟經驗的川崎飛機公司。
日本軍方提出的性能操縱桿相當苛刻:以 350 公里 / 小時的巡航速度飛行,至少要能續航6個小時,3000米高度最大速度要達到480公里/小時,最大載彈量400公斤,全部炸彈都要掛載在機身內的彈艙里,彈艙的尺寸要能適應多種掛載方式,一般採用 4×100 公斤、8×50 公斤、25 ×15 公斤3種方式。
川崎公司任命上井武夫為主要設計師。1939年7月採用空冷雙發布局的1號試製機完成了,隨即交付日本軍方展開一系列飛行試驗,試驗中飛行飛出了 480 公里 / 小時的高速,而當時日軍的主力戰鬥機 97 式的最大水平速度僅有 470 公里 / 小時。這樣好的性能讓日本軍方十分滿意。
因為性能優異,キ48的審查工作一帆風順。1940 年 5 月 11 日,キ 48 正式定型。日軍稱其為 99 式雙發輕型轟炸機,簡稱 99 式雙輕,自 1940 年 7 月開始量產,到 1942 年6 月更好的 2 型投產前,總共生產了 577 架。
性能的最佳化
就在キ 48 制式化前不久,日軍將ハ 25發動機的一級加壓機改為兩級,這就是ハ115 型發動機。日軍稱改用這種新發動機的キ48為キ48Ⅱ型。キ48Ⅱ型的樣機於1942年 2 月才完成,由於引擎功率增加,雖然總重量略有提高,但總體性能大幅提升,最大速度增加了24公里/小時,爬升性能也有所改善,載彈量更是由過去的 400 公斤升到500公里。キ48Ⅱ的整體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1943 年 2 月キ 48 Ⅱ型制式化,日軍定名為99式雙發輕型轟炸機2型,而生產從制式化前的 1942 年5 月就開始了。2型又細分為甲、乙兩個型號。這兩種改型在外形上差異不大,主要的區別是甲型不具備俯衝轟炸必需的減速板,乙型則有這個裝置,能以50~60 度的大角度進行俯衝轟炸,轟炸精度大幅提高。此外彈艙的布置也有區別,甲型最大只能搭載 250 公斤級的炸彈,乙型則可以掛載 500 公斤級的炸彈。
2型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44年10月,甲型總共生產了 550 架,乙型則有 857 架,這在日本陸軍飛機中是產量很高的一種,還試製了加強武器裝備的2型丙。各型累計生產約2000架。
歷史進程
川崎99式雙發輕型轟炸機是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用於飛行訓練的雙發輕型轟炸機。
隨著1945年戰役初硫磺島被美軍占領,主戰場開始移向沖繩島和日本本土。這時南方戰場上,裝備 99 式雙輕的部隊僅剩馬來亞的第8戰隊,侵華戰場上的第16、第90戰隊幾支部隊。
馬來亞戰場上日軍唯一的轟炸機部隊第 8 戰隊中,僅有不到一成的飛機還能作戰。6 月底為了準備本土決戰,它們開始退往台灣。第16戰隊1月時就已從中國腹地退到上海,之後移駐平壤,5 月南下參加沖繩戰役。戰鬥中該部隊消耗殆盡。
只有第90戰隊還保持了較好的戰鬥力,至少有 30 架飛機可以作戰。它被調往中國北方的基地,準備抵抗蘇聯的進攻。8 月 9 日蘇聯對日宣戰,百萬大軍對關東軍發起猛攻。日本駐滿洲的第 2航空軍第23 教育飛行隊組織僅有的 10 余架 99 式雙輕,對蘇軍發起反擊,然而在蘇聯絕對優勢的兵力面前,這些反抗微不足道,很快就被蘇軍打垮。
此時日軍第 90 戰隊受命移駐北平的南宛機場。8月 14日它才抵達,次日清晨就出動所有的 22 架飛機,轟炸蘇軍車隊。日軍原計畫下午再次攻擊,但中午時收到了投降詔書,遂取消了任務。99 式雙輕作為日本戰前研製的高速轟炸機,曾為日軍攻占南洋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它載彈量小,防護能力弱。當美軍高性能戰鬥機投入戰場後,99 式雙輕的作戰空間越來越小,只能在夜間以小股機群執行騷擾任務。而這種戰法在美軍雷達預警系統面前,作用不大。最終這種曾讓日本陸軍高層興奮不已的轟炸機與其他日本飛機一樣,淪為美軍飛行員最好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