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壅必潰是一個成語,讀音是chuān yōng bì kuì,比喻辦事要因勢利導,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壅必潰
- 拼音:chuān yōng bì kuì
-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 解釋:辦事要因勢利導
- 出處:《國語·周語上》
解釋,出處,典故,
解釋
壅:堵塞。
潰:決口,堤岸崩壞。
這個詞語用來形容堵塞河流,會招致決口之害。比喻辦事要因勢利導,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
出處
《國語·周語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典故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徵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十八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應徵。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徵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派人把魏徵叫來,訓斥道:“那些個頭高大的男子,自己說不到十八歲,其是可能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徵兵。我的詔書,你為什麼扣住不發?”魏徵說:“我聽說,把湖水抽乾捉魚,雖能捉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可以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裡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有由誰來負擔呢?”魏徵說的唐太宗啞口無言。唐太宗於是又重新下道詔書,免徵不到十八歲的男子。由於唐太宗能虛心納諫,他在位期間,唐朝的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成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後的封建制度中,國家重大決策權只掌握在皇帝一個人手中。幸運的是,百姓有一個忠心耿耿,敢於直諫的賢臣和一個明辨是非,虛懷納諫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