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圭巴大織紋螺,英文名:Lined Bullia。長形,螺層膨圓,光滑如絲。
基本介紹
分類學,形態特徵,種群分布,毒性,危害,
分類學
拉丁文學名:Bullia tranquebaria Röding
英文名稱:Lined Bullia
分布:印度洋
數量:普遍
尺寸:4厘米
形態特徵
長形,螺層膨圓,光滑如絲。螺軸和外唇光滑,前水管溝短而寬。殼口頂端有厚滑層墊,並延續至螺塔的縫合線上,發育成光滑而圓的肋,體層上螺溝最強。殼表灰褐色至淺褐色,有褐色縱條紋。
種群分布
毒性
有關資料表明,織紋螺本身無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長環境中獲得的,是由於織紋螺攝食有毒藻類、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而被毒化,在其生長過程中附集了有毒藻類的一些神經麻醉毒素。
由於海水養殖及工業廢和及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營養化,南海、東海、渤海和黃海均在不同的季節頻繁發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類有些能夠產生毒素,織紋螺由於攝食有毒藻類、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或者其他有毒物質如河豚毒素等而被毒化。織紋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貝類毒素,類似於河豚魚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經性麻痹症狀,死亡率較高。
危害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有些地方還稱作割香螺、小黃螺、甲錐螺。肉體為淡黃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織紋螺本身並無毒,其致命毒性是由於織紋螺攝食有毒藻類,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而被毒化,使織紋螺體內產生一種名為“石房哈毒素”的有毒物質,5-9月份為毒性高發期。
由於海洋環境受到污染,“赤潮”頻發,使織紋螺體內“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人食用後會因神經傳導中斷而中毒,可引起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經檢測,該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說,一顆小小的織紋螺就有可能致人喪命。據不完全統計,自1985年以來,我國共報導織紋螺中毒事件55起,中毒人數433人,其中48人死亡。
“每年春夏,織紋螺毒性更大。它引起中毒的主要是麻痹性神經毒素,食用後可引起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死亡率極高,且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
織紋螺在福建相對多一些,在福建莆田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吃螺過節的習俗,尤其是春夏之交。“織紋螺的毒性非常大,一般吃一顆就可能中毒致死,它的毒性比砒霜還要高百倍。”劉定康直言,“織紋螺主要會給人帶來麻痹性症狀,慢慢使人的神經系統麻痹,甚至會麻痹呼吸系統,造成呼吸衰竭而致死。有的人在食用時,一邊吃一邊就有反應:舌頭、嘴角開始發麻,說話變得口齒不清,整個面部直至全身麻木,非常可怕。所以特別要提醒大家,織紋螺不僅春夏不能吃,在其他季節也是有毒不能食用的。如果要吃,就是在拿生命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