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2—6米;莖多分枝,枝細長,幼枝近圓柱形,有細棱,灰褐色,無毛,老忮暗褐色,圓柱形。葉片革質,披針狀菱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7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明顯或不明顯的疏、淺齒,稀近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有光澤,側脈纖細,5—6對,與中脈、網脈在表面略顯,在背面稍微突起;葉柄長4—8毫米,無毛。
花未見。果序總狀,腋生和頂生,序軸民3—4.5厘米,細長,略具枝,無毛;果梗長2毫米;漿果球形,直徑約5毫米,成熟後紫黑色,無毛。 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內或林緣。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於台灣、湖南(新寧)、廣東北部、廣西東北至西南、貴州(清鎮)。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巒大山。
國外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
本種提示
未見到本種的模式標本或台灣標本。描述系據大陸所產標本。據李惠林在《台灣位物志》中記載,中國台灣和日本琉球所產具薄而狹的披針形葉,花萼和花冠無毛,此重要特徵與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的植物無異,其他特徵也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