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位置,基本信息,
位置
揚州新倉巷4號
基本信息
嶺南會館今尚存老屋五十餘間,東、中、西三路住宅並列。正門對面,朝北原有八字型大照壁,三幅面。周圍有角花,中間陽刻一個大福字,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毀掉。今在西路西牆角還嵌有“嶺南會館界址”石額。大門為水磨磚雕門樓,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門兩邊有抱鼓石,門上嵌“嶺南會館”石額。字匾樘內因白灰粉涮,看不清其內容。匾牆下的兩道額枋亦被灰糊。兩側半人高的漢白玉雕飾的圓石鼓至今保存亦很好。不過被門前違章搭建石棉瓦披棚遮擋,一般難以看到。
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照廳兩側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毀。東廊壁上嵌有清光緒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為《建立會館碑記》、《揚州嶺南會館章程》及《場運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縣為嶺南會館置買民房興建會館給示存案碑》。中間夾兩道深巷相隔相通。嶺南會館其格局和南河下湖南會館大八字門樓相似。 不過若與湖南會館門樓比較,體量不及湖南會館,但其上雕琢比湖南會館更精工。牌樓的屋面比湖南會館牌樓屋面更考究,蓋瓦不是常用的小瓦,而是用筒瓦。其雕飾精麗勝於湖南會館匾牆樘內字匾框線由平浮雕卍字連綿圍之,額枋下的磨磚匾牆四角精工鏤雕梅花、牡丹、菊花、荷花,豐滿多姿,其花、葉凌空於牆面之外,立體逼真。匾牆內的四組角花,堪稱揚州遺存內角花之最。照廳三間,構架考究,高敞軒豁,端莊氣派。正廳為楠木構架,抬梁式,椽子粗實,匠人稱之“荷包椽子”。可見用料之考究。其後一進面闊三間。揚州人通常稱之的正廳,而廣東人作為殿堂使用,專為敬奉武帝神牌,再後為二進樓宅相連,前一進已改建,後一進格局仍在。東路所有的原建築、花園,解放後被拆改為倉巷國小,後又改培智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