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五府經略使,官名。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定嶺南五府經略使,後為天寶十節度使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南五府經略使
嶺南五府經略使,官名。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定嶺南五府經略使,後為天寶十節度使之一。
嶺南五府經略使,官名。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定嶺南五府經略使,後為天寶十節度使之一。...
永徽(650~655)後,以廣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廣州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鹹通...
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市),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1]...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定嶺南五府討擊經略使,後為天寶十節度使之一。至德二載(757年)為嶺南節度使,治所在廣州,直轄廣管各州,即今欽山港以東除連州市、連山、...
唐自景雲中到天寶元年(742年),陸續於邊境地區“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廬、隴右、劍南9節度使與嶺南五府經略使(...
唐朝政區名。乾封二年(667)置邕州大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733)置嶺南五府經略使,上元(760~761)後置邕管經略使。設經略使1員,駐邕州。掌管軍、政事務,統戍...
永徽(650-655年)後,以廣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廣州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天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置桂州總管府,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永徽(公元650—655年)後隸屬於嶺南五府經略使。公元862年(鹹通三年)分嶺南道為東、西兩...
武德四年(621)置桂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永徽(650—655)後隸嶺南五府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並劃龔(今平南)、象(...
唐朝政區。貞觀六年(632)置邕州都督府,永徽(650~655)後隸嶺南五府經略使,上元(674~675)後置邕管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廣州屬嶺南道。長安三年(703年),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總管嶺南五府,復置南海郡。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嶺南劃分東、西二道,嶺南...
容州都督府,唐開元年間(713~741)升容州為都督府,隸嶺南五府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並劃出藤(今藤縣)、岩(今玉林境)...
開元年間(713~741),升為容州都督府,隸嶺南五府經略使。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為東、西兩道,隸嶺南西道,並劃出藤(今藤縣)、岩(今玉林境)二州歸邕管,...
▪ 朔方節度使 ▪ 河西節度使 ▪ 安西節度使 ▪ 北庭節度使 ▪ 隴右節度使 ▪ 劍南節度使 ▪ 嶺南五府經略使 3 主要表現 天寶...
大大充實了防務,又從東北到西北和南方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伊西北庭﹑劍南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以統一指揮戰守...
兩個守捉: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長樂經略、東萊守捉、東牟...
嶺南五府經略使,綏靜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桂管、容管、安南、邕管四經略使。五府經略使治,在廣州 ,管兵萬五千四百人,輕稅本鎮以自給。經略軍,在廣州城...
張氏商會少東家,廣州府扶胥港響噹噹的人物,一手提拔碼頭苦力的林羽。楊弘文:字敬義,三義大哥,,嶺南五府經略使麾下掌書記,任經略府牙將,受儒家思想影響,深惡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