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城街基督教堂位於嶧城區壇山辦事處嶧山南路,因地處嶧縣(嶧城舊稱)南關,又稱“南關基督教堂”。它始建於1906年,屬西洋式建築,壯美可觀,堂內可容納一千三百餘人。1922年,第二期工程落成,共有土地512.8畝。
教堂從建成後,各年代延續不斷地經營,政府曾多次撥入經費進行維修。現在保存現狀較為良好,文化內涵豐富,可視為該地區的古建築之榜首。現為魯南地區最大的宗教建築。
現為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嶧城基督教堂
- 始建時間:1906年
- 地點: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
- :
- :
概況,歷史沿革,文物價值,保護現狀,地圖信息,
概況
該建築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壇山辦事處嶧山南路南關街,建於1906年,由美國基督教會所建,屬於西洋式結構。建築面積:東西長30米、南北寬30米。分上下三層,並且有地下室,建築面積為900平方米。處於東經34°45′45.8″,北緯117°45′53.5″,海拔高度為44米。
教堂從1912年建成後,各年代延續不斷地經營與此,政府曾多次撥入經費進行維修,1985年政府撥款重新進行了整修,2008年政府又撥款進行維修,現為魯南地區最大的宗教建築。現在保存現狀較為良好,它的文化內涵之豐富,可視為該地區的古建築之榜首。
歷史沿革
一、建立伊始
1921年,在嶧城基督教堂成立了嶧縣基督教總會,下設七個支會,總計信徒兩千多人。教會在傳經布道的同時,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推動教育事業。
1917年,在禮堂的東南院建立起靈光道院大樓,塊石細料砌壘,兩層,西式拱形式,有四處教室和辦公室、圖書室,面積為900平方米。內設男子高中,女子高中和男子國中、女子國中。皆學用當時的教科書,學生皆免費,對有家庭貧困者有生活補助。同時,在禮堂的東院設有基督教國小,六個班級,又在禮堂的南院辦過婦女識字班。
1930年,美籍德人萬美利從臨沂來到嶧城基督教堂,在教會的安排下,在教堂南邊建立孤兒院,東西長100米、寬50米,內設學生宿舍、伙房、上課堂、食堂、醬園店、小醫院、計有房子60多間,收養孤兒100多人,最多時期養育到200多人。為供應孤兒院的生活需要,在南店子設立牛奶廠、奶羊廠,菜園,桃行等,又在小轉彎和土河村設有倉屋,共置地500多畝。1952年,萬美利回美國原籍,孤兒院由政府接管。
二、民國時期
在抗日戰爭時期,嶧城基督教堂是嶧縣城裡接待流亡學生的秘密聯絡點。當時嶧縣基督教堂有一位名叫楊成新的中國牧師,他被公認為“具有一副正義、善良的好心腸”。一批從山東內地流亡到後方的學生,輾轉來到嶧城基督教堂。不僅如此,在抗日戰爭中,嶧城基督教堂還成為百姓的“避難所”。
在革命戰爭中,特別是在魯南戰役期間,嶧城基督教堂成為魯南戰役指揮部,多次重要的軍事會議都是在這裡召開的。
1945年10月,陳毅率領新四軍部分機關到達嶧縣城,他最初住在城內鮑家大院內,由於經常在南關基督教堂召開會議,後來乾脆就住在教堂里。大批華東局黨、政、軍領導同志的來到嶧縣城,一時間嶧縣城成了中共黨政軍領導機構在華東地區的指揮中心。
1946年4月,陳毅在嶧縣城南關基督教堂再次召開大會,不僅部隊的連級以上幹部參加,連地方各個區委、區政府的負責同志也參加了。在會上,陳毅高屋建瓴地闡述了當時的鬥爭形勢,分析了戰局發展的趨勢。他從全國各個戰場一直講到了山東嶧縣。他的講話,在廣大幹部、戰士中影響強烈,對及時反擊不久後國民黨軍隊發動的突然進攻,保證革命取得節節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7年1月初,魯南戰役打響。戰役期間,陳毅的指揮所就曾設在嶧縣城南關的基督教教堂。魯南戰役全殲整編第26師、51師和第1快速縱隊,殲國民黨軍5.3萬餘人,俘26師師長馬勵武、51師師長周毓英,繳獲坦克24輛、各種火炮200餘門、汽車474輛。
文物價值
基督教堂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式結構古代建築,其建築風格獨特,高雅。是一部未有文字的史書,是我們研究西洋式古典建築的重要依據。該建築從建成後,各年代延續不斷地經營與此,政府曾多次撥入經費進行維修,現狀保存現狀較好,是魯南地區最大的教堂。它的文化內涵之豐富,可視為該地區的古建築之榜首。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獨特的藝術價值及科學研究價值,並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保護現狀
現為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嶧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