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7年9月,青島黨組織在
山東大學成立了青島特支,李欣任書記,陳振麓任組織委員,王藝任宣傳委員。特支建立後,在市內及嶗山地區積極宣傳發動組織民眾,發展“民先”隊員。特支在嶗山畢家村、藍家莊一帶發動抗日武裝時,成立了畢家村黨支部,陳振麓任書記,王景瑞任組織委員,李西山任宣傳委員。進而組建了黨在嶗山地區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嶗山抗日游擊隊,之後建立的第二支武裝是抗日獨立中隊,第三支武裝是
嶗山武工隊。這幾支隊伍在嶗山地區採取靈活的方式與日、偽軍勇敢作戰、頑強鬥爭,保護了嶗山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組建情況
畢家村支部建立後,黨員們分頭到各地聯絡老黨員、老熟人,努力擴大黨的組織,吸收“民先”隊員,進而發展游擊隊員。由山東大學“民先”隊員和本地老黨員相結合的這支革命隊伍,深入農村,開演講會、座談會,印發傳單、張貼標語,教唱革命歌曲,進行抗日宣傳。通過宣傳提高了畢家村、藍家莊、棗行等村民眾的抗日熱情,很多民眾積極報名加入“民先”,參加抗日游擊隊。李西山的父親李崇漢是埠落完全國小校長,在當地威信很高,他積極支持組建抗日游擊隊的工作,學校成了組建抗日游擊隊的活動中心。
1937年11月,中共青島市委成立,由陳振麓任書記,王景瑞任組織部長,李西山任宣傳部長,王煥章任職工運動部長,李明海任武裝部長,市委集中力量,分片發展游擊隊員,加緊組建嶗山抗日游擊隊。按當時市委的計畫,擬定成立一個大隊,四五個中隊。第四中隊位於畢家村、藍家莊一帶,這裡抗日運動發動的早,民眾基礎好,這箇中隊最先成立起來,由當地民眾和山大學生等共六七十人組成,名為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
陳振麓任中隊長,宋中堂任隊副、
王儒林任指導員,
高嵩負責講游擊戰術。由於青島市委和
游擊隊在嶗山活動的時間較短,原計畫成立的其它中隊都沒有正式成立,因此,嶗山抗日游擊隊實際上就是指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
嶗山抗日游擊隊的組建過程同時是與
國民黨反動武裝、頑固反動分子、
土匪、惡霸不斷鬥爭的過程。在中共青島市委抓緊組建嶗山抗日游擊隊的同時,國民黨市黨部的孫殿斌也拉起了一支游擊隊伍,駐紮在嶗山地區北部的惜福鎮,他們槍多人少,想以武器為誘餌,吞併嶗山游擊隊。孫殿彬多次派人與嶗山游擊隊聯繫,要求游擊隊到
惜福鎮聯合,並許諾發給游擊隊槍枝彈藥。青島市委在報請上級黨組織批准後決定聯合,但是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孫部合編的原則。游擊隊在與孫部聯合的過程中,發現孫殿斌聯合意願不誠,便借晚上行軍的機會巧妙地脫離了孫部,孫殿斌的陰謀未能得逞。
嶗山抗日游擊隊前往惜福鎮的途中,在沙溝國小宿營。夜晚,王景瑞和李西山按照
王雲九同志調查的有槍人名單,動員持槍人交出槍枝,收繳了三四支手槍。游擊隊的行為引起沙溝地主李代華的憤恨。後來,李代華組織武裝偷襲抗日游擊隊,槍殺了肖維成同志。李代華襲擊抗日游擊隊後害怕游擊隊報復,托人出面調停,未果,便賄賂
即墨常備隊襲擊抗日游擊隊,用
迫擊炮將市委及游擊隊駐地埠落國小轟塌。市委領導、游擊隊及時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
隊伍撤銷
1938年1月10日,日軍從嶗山山東頭登入,嶗山抗日游擊隊面臨日、偽、頑三股反動勢力的脅迫。為保存革命力量,同時集中優勢打擊敵人,嶗山抗日游擊隊在中共青島市委的率領下,按上級要求,中共嶗山抗日游擊隊60餘人,分三批先後抵達諸城,與高密游擊隊會合,隨後組建高密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共108名隊員。嶗山抗日游擊隊至此撤消。
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同年2月,中共魯東南工委又帶領全隊108名同志,冒著大雪向徐州轉移。途中大家高唱:“我們的隊伍多么廣大強壯,它有優秀的工農和學生,我們共有一百零八個同伴……充滿抗戰救亡的熱情。”到達
徐州後,根據中共
長江局的指示,
伍志剛帶領80餘人到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萬毅部工作,鄒魯風帶領20餘人到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工作,其餘幾人被分配到了別的地方。嶗山抗日游擊隊員投身到革命中。
其他隊伍
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嶗山抗日游擊隊之外,活動在嶗山的游擊隊還有國民黨領導的青島保全總隊,(即“青保”)也被稱為嶗山抗日游擊隊。
背景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卻了全面對華侵略戰爭。時仁青島市長沈鴻烈根據青島地區的戰略地位以及當時的形勢,沈鴻烈認為應該首先破壞日本設在青島的九大紗廠,切斷其物資供應。
為此早在事變之前的1937年7月1日,在嶗山區(當時稱李村區)朱家窪村成立以
青島國術館訓練人員為骨幹的爆破大隊。大隊長沈仁,現李滄區於家下河村人於承芳任爆破隊“點火正”。爆破隊成立後,在朱家窪村進行操作訓練,讓隊員熟練地掌握爆破技術及其他一些軍事常識等。
當時日本在青的九大紗廠擁有45萬
紗錠,綿於
四方、
滄口一帶達20餘華里,廠直堅固、規模宏大,且各紗廠均安裝有防火設備及蓄水池,並非簡單放火所能毀滅。
沈鴻烈設計三條行動方案:
一、以人力毀其精巧紡紗機器;
二、以火力毀其倉庫物資;
三、以炸藥毀其機器鍋爐。
另外,又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動員部署,於1937年12月18日晚20點,一聲令下,九大紗廠全被爆破,大火燃燒整整六天,盡成灰燼。到12月31日,日本在青的
啤酒廠、銓木絲廠、豐田油坊、太陽鑫和兩個橡膠廠,也被全部徹底摧毀。
應當指出,當時以
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在抗戰之初就提出以“焦土政策”為戰略之一的是我國的資產不被敵所利用。但當時其它的許多地方在日寇未至之前,卻大都先行破壞自己的工廠和建築物,沒有毀滅敵人的財產。所以,
沈鴻烈此舉之價值和意義,應為抗戰歷史上的濃墨重彩。
其時,山東省主席
韓復榘節節敗退,日軍追蹤而下,山東大半暨
膠濟鐵路西段均被敵占,青島陷入孤立狀態。沈鴻烈奉中央和第五戰區令,於1937年12月31日率隊南下
徐州。他們從
膠縣過諸誠,剛到臨沂七十里埔,就與敵板垣師團遭遇。因眾寡懸殊,沈鴻烈當即化整為零,疏散潛伏。
成立
其中一部份人輾轉返回青島,遂與留守青島堅持抗戰的孫式庵、
朱乃洪、於命九、於法章等聯繫,於1938年春在嶗山旱河庵(即玉清宮),成立國民黨第五戰區游擊指揮部第二縱隊直屬第三大隊。組成人員以爆破日本紗廠之勇士和紡織工人為主,包括農民和國小教員等。大隊長孫式庵、大隊政治指導員
朱乃洪。第一連長
王子忠、第二連長王立琪,排長由曲志偉、王權和、於承芳等擔任,總計300餘人、200餘條槍。
他們以嶗山為根據地,開始了抗擊日寇的艱難戰鬥。1938年初,日軍侵占了膠濟津浦兩條鐵路及周邊城區,並在占領區內成立偽政權,青島市由漢奸姚作賓為偽市長。
在危難時受命為山東省主席的沈鴻烈,將山東省分割為四,自己暨省府駐魯南、設魯東、魯北、魯西三個行署。李先良被任命為魯東行署主任、兼代青島市市長,率領部隊人員活動在萊陽一帶,同時在青島市郊區設青島辦事處,李任命姜可訓任處長。姜可訓與孫式庵、朱乃洪聯繫上以後,遂將這支隊伍編在以李先良為總指揮的魯東遊擊部隊中。
到1939年夏,李先良調這支隊伍到魯東行署所在地的萊陽進行訓練,編為“魯東行署獨立營”。撥出兩個連進嶗山打游擊,每隔三個月輪流調往,這樣,可以在後方不斷訓練和裝備,提高部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同時也能較好地保持軍紀並增強抗戰的信心和勇氣。
獨立營成立不久,在行署參謀長兼任該營營長洪彪率領下,進駐嶗山華嚴寺。 1941年,獨立營改稱“青島市保全大隊”,孫廷鏞、薛益敦分任正、副大隊長。
發展
1942年魯東行署結束,李先良以青島代市長身份進嶗山,制訂嶗山治理方針,提出“抗戰”、“除暴”、“安良”三大行動口號和貫徹實施辦法。同時增設保全第二大隊,高芳先任大隊長。不久,兩個大隊合編為青島市保全總隊,李先良兼任總隊長,高芳先任副總隊長。稍後又增設一個特務大隊,大隊長由嶗山區南龍口村許京武擔任。到1944年"青保"已增至4000餘人,李先良不再兼任,而由高芳先任總隊長。
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青保總隊已轄有五個大隊,人數從4000人增至6000餘人,其重要成員和士兵多系嶗山當地人。活動的區域為以嶗山為核心的周邊100餘平方公里的地面。以
華嚴寺為市流亡政府所在地。青保總部則設在太清宮並作為軍事骨幹和保甲長訓練的基地。白雲洞為機械修理所,太平宮為軍需品和後勤糧秣庫。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李先良將青保總隊改為青島保全師(青保總隊名稱仍在),李自任師長,
高芳先任副師長。保全師下設三個團,一團長孫克宗、二團長於承芳、三團長董修璋。
青島保全總隊雖然是一支抗日的武裝,但同時也是一支反共的武裝。在抗日時期,青保一直阻攔
嶗山武工隊等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進入嶗山開展活動,並多次發生過摩擦。
1948年,國民黨第十一綏靖區按國防部關於“加強地方武裝”的電令,從警備司令部派一個團補充青島保全總隊,並易名青島保全旅。高芳先任旅長。高倫師任參謀長。旅下設3個團,一團長孫克宗、二團長於承芳、三團長董修璋。
到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前夕,該旅潰散南逃台灣。其首領
李先良到台灣後,於1957年被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聘為教授,主講市政學、都市計畫、政治學等課程,到1974年退休後專心從事著述,有《都市計畫學》《市政學》及回憶錄等著作出版,畫了自己從政、治軍為學的人生軌跡。
總況
抗日戰爭期間,青保總隊的戰鬥兵力多數時間維持在千人左右,最多不超過1800人。1945年5月,德國被盟軍擊潰後,侵華日軍江河日下,大批日偽軍開始向中國部隊投降。由於收編偽軍,青保兵力持續增長。1945年7月,即日本投降前夕,檔案登記的青保部隊編制為2236人,實際戰鬥人員2036人。日本投降後,魯東各游擊部隊紛紛來青,青保兵力迅速增長。至同年10月,編制增至12000人。
青保在抗戰時期的兵力不足1800人,他們的武器裝備也是捉襟見肘。資料顯示,1943年5月,當時的兵力有1701人,機槍、步槍、手槍等各式槍枝總共311支,刺刀85把,這樣算下來,平均5個人才有一支槍。到了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夕,
機槍、
手槍、
步槍、
馬槍等各式槍枝達到803支,槍背帶675副,刺刀335把,而當時的戰鬥人員共有2036人,武器裝備與國民黨正規軍隊依然有較大差距。
功績
自青保成立至1945年8月,青保進行了大小戰鬥80多次,較大的戰鬥有王哥莊、登瀛、黃山、大嶗、漢河、沙子口等。這些戰鬥多發生在1944年3月至1945年8月之間。總共消滅了370餘敵人,傷敵310餘人,俘虜483人,獲機槍14挺,步槍760餘支,手槍74支,其他槍枝63支,子彈28140發等。
青保在抗戰期間陣亡183人,其中不僅有與日偽作戰陣亡官兵,也包括與中共武裝力量摩擦作戰陣亡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