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店村

嵐店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2年)王姓建村。因建村者在北榆山前的松嵐附近開店,故命村名松嵐店,後簡稱嵐店。 嵐店村坐落在榆山腳下,在海陽市的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7°07′。村後為榆山山脈主體,藍煙鐵路、煙青一級公路在村前通過,交通條件優越。周圍有周疃、核桃樹、西季家莊、蒿夼等村。隸屬徐家店鎮。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全村有耕地403公頃,半數以上具有水澆條件,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468戶,1295人。有王、徐、許、周、鞠、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以王姓人口居多。
嵐店村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3年成立互助組6處。
1965年王彩民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成為本村第一個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
1971─1972年在村東大泊整大寨田7公頃,修水渠700餘米。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7月本村7名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在村前煙青一級公路被汽車撞上,4人死亡,3人受傷。
2000年村民王連雲、王喜寶建起純淨水加工廠。
同年11月本村被山東省計生委、山東省計生協會評為計畫生育先進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90公斤,總產3.9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12公斤,總產30.9萬公斤。 1986年,開始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紅星、新喬納金等。2002年,果園發展到26.7公頃。有溫室蔬菜大棚4個。 1999年,在鎮政府扶持下,建肉食雞養殖大棚10餘個,常年出欄肉雞4─8萬隻。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352.5萬元,其中農業231.5萬元,畜牧養殖業90萬元,林業1萬元,其它30萬元。
第二產業1911年,王玉章開設增興隆纊坊,有織機12張,纊30支,工人60名,1930年停業。20世紀70年代,村集體建起石子廠。80年代後,個體石子加工、石材加工業迅速發展,從業人員高峰時達100餘人。90年代後,又發展了糧食加工、電氣焊、機械修理、純淨水製造等行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0人,總收入590萬元,其中工業500萬元,建築業90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前,商業凋蔽。建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煙青一級公路建成後,發展起飯店、商店、電器維修、理髮、糧食兌換等。2002年,有30人從事各類商業和運輸業、服務業。第三產業總收入230萬元,其中運輸業220萬元,商飲業6萬元,服務業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20世紀40年代,村成立國小。建國後,國小教育進一步完善,多數學齡兒童能夠入學。70年代,曾創辦初級中學,後撤銷。2002年,教師6人,在校小學生近百名。自建國到2002年,考取包括清華、北師大等重點大學在內的大中專學生80名,其中研究生、教授等高級人才10餘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絕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霸占,廣大民眾只能靠租地、扛活維持生活,受盡地主剝削,衣不蔽體,食不飽腹。解放初期,糧食限量分配,勉強果腹。“什麼時候當上爹爹,吃上個玉米餅子”的笑話,曾作為人們的一種嚮往而廣為流傳。20世紀80年代後,人民生活日新月異。2002年,全村彩電戶占90%,機車190餘輛,各類運輸車360餘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莊依山而建,房屋簡陋,道路坎坷不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村莊面貌大為改觀。1985年,一年內建新房40餘幢,近200間。1989年、1999年,兩次對街道、出村通道進行了整修。村莊建設布局合理,街道整齊,房屋美觀。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平方米。 集體福利20世紀70年代初,村建起合作醫療站,達到小病不出村;同時建起獸醫室,對牲畜進行優惠治療。1981年集體投資,用上了電網供電。1999年,投資10餘萬元,安裝自來水,但因水源不足未能使用。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1942年,王振卿、王韋卿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2年,成立村黨支部,王振卿任黨支部書記。建國前,任黨支部書記的還有王韋卿、王合卿、王松卿、王芹文。建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合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