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泥(崴了),方言,天津當地方言,相當於國語里的“壞事了”天津當地方言,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嚴重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崴泥
- 來源:天津當地方言
- 意思:相當於國語里的“壞事了”
- 替代詞:棘手
相關解釋
泥塑的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傳統的民俗形象,很多孩子的玩具是兔夜的形象。“兔爺”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耳朵特別長。因此會引起兒童的遐想:兔兒爺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嗎?這裡的“崴泥”兩個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實際是北京的土語、比喻把事情辦壞了,或者是辦事過程中遇到了問題,碰了釘子。例如“地里活兒這么忙,這兩天偏偏下雨,您說崴泥不崴泥”。
崴泥(崴了),方言,天津當地方言,相當於國語里的“壞事了”。wai三聲,不是上面的wei.
早期天津北塘一代的漁民在近海灘捕魚,天津海灘的地址構造是淤泥灘,潮水又不十分穩定,往往晚上停好船轉天再看,海潮將淤泥翻卷上來。漁民需要將船從淤泥中弄出來,於是就有了“崴泥”一詞,代表“麻煩了”而且從感情上還包含了些許無奈。
“崴泥”,應該稱之為是“棘手”。棘,是一種枝上帶刺兒的灌木,譬如酸棗樹。《詩經》“園有棘,其實之食”。說的就是帶刺兒的灌木,那上面結出的果實,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帶刺兒的灌木握在手裡,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事,說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於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見到,清人龔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憚於舉事,若再積數年,難保案牘無遺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說的是官場的雜亂無章,遲早要丟失檔案,到那時就麻煩了。把龔自珍的文章變成口語,那就不嚴肅了。
民間俗語,自然就比官方的規範語言形象,給人的印象也深,說“棘手”,有人就聽不懂,常常聽人說“這件事有點扎手”,就是棘手一詞的通俗化演變,“扎手”還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說起來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尷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雙手在一團稀泥中耍。
什麼麻煩事讓人“崴稀泥”?又有一個天津詞兒:“羅羅缸。”怎么就是“羅羅缸”?說得明白,寫不出來。張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著,李家又把張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賣了,賣了之後,又把錢借給了老劉家,老劉家拿著人家賣房子的錢,跑了。一環套著一環,“羅羅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還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還不能不管,“羅羅缸”、“崴稀泥”,這種事情真是沒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