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石鎮崮頭集村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界石鎮境內東南角、米山水庫西岸,屬庫區搬遷移民村,距界石鎮駐地11公里,到文登縣城直線距離15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0畝,林地3000畝,人口910人。崮頭集古墓群為“國內考古重要發現”。1988年首次發現該古墓,墓地在村南1公里的於家嵐子,東西長700米、南北寬200米,現存東西200米、南北寬20米的核心墓區,40座古墓,其中崮頭集古墓出土的銅錢4座元、明代小型石板墓、4座金、元六角或八角型基座圓形石丘墳、31座唐、五代、宋、金、元、明覆斗形積石石室墓,還有宋、金石槨墓1座。四種石墓時間跨度自公元9世紀至15世紀,延續四五百年歷史,此次考古發掘填補了威海古代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在2007年12月19日召開的“膠東調水工程威海市崮頭集墓地發掘成果鑑定會”上,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光冀代表專家組評價說:“崮頭集古墓群規模大、延續時間長,是全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對研究膠東地區的歷史文化淵源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崮頭集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界石鎮境內東南角
- 人口:910人
地區概述,史料記載,崮頭戰役,文化意義,珍貴的古代石刻,羅漢庵摩崖石刻,地圖信息,
地區概述
史料記載
據《文登縣誌》記載:於忠墓,縣西30里崮頭集西。另載;於忠,金季將軍副統,管持縣事。西邊一處墓地原有石坊、石碑,碑上有“宇”字,推測為於、宇兩姓家族墓地。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秦大樹認為,此墓葬與魯西北墓葬不同,具有南方或少數民族墓葬某些特徵,證實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歷史上文化和生活有一定關聯性。2007年4月23日至11月13日,為引進黃河水,增加米山水庫水位,文化部門對水庫西岸的崮頭集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出金代神道龜趺碑座、石羊等地上文物4件。清理殘墓40座,發掘出花紋精美的石刻(填補國內考古空白)、銅錢、石盞、釉瓶、黑釉碗、白瓷碗、青釉碗、碟等唐、五代、宋、金、元、明等文物60餘件。
崮頭戰役
1941年8月,八路軍東海司令部所屬1500名官兵,被4000多名日偽軍包圍在崮頭集村。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軍1100人突圍,400將士犧牲,這就是著名的“崮頭戰役”。
文化意義
珍貴的古代石刻
崮頭集擁有一批珍貴的古代石刻。
漢司馬長元石門刻石位於崮頭集村東南1公里的珠山前。石門為東漢章帝建初七年(82年)立。石門為兩條長石,面南而立,相距5米,高2.95米、寬0.46米、厚0.22米,形同兩把石劍,所以當地人稱為“雙石劍”。兩石內側刻有字,西石上端字跡不清,下為“司馬長元石門”;東石刻“建初六年十月三日成”。採用漢隸書寫,書法質樸。香港書譜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的《書法大辭典》載:“西石上的字不清,下為武威狄道司馬長元石門”,比現在可多辨認5個字。1960年修建米山水庫時,將二石搬到珠山上,1989年,又遷於文登市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更是迄今為止崑嵛山區最早的石刻之一。
羅漢庵摩崖石刻
“羅漢庵摩崖石刻”位於距崮頭集村1公里的西北山上,刻字石面向西南,呈前傾狀,石高4.5米、寬5.8米,上刻有百餘字。關於該石刻,有一段傳說。相傳清同治年間,崑嵛山有一位姑娘叫王悅心,因其擅長詩畫,周圍寺廟都請她到廟內作壁畫。當時,照忍大師主持甘泉寺並重修寺廟、更名立碑,請王悅心進寺作畫。裝修一新的甘泉寺舉辦了一年一度的香火大會,在眾多與會士紳名流中,一位縣令被王悅心作的壁畫所吸引,當即生出一個念頭:要王悅心做其兒媳。王悅心出身窮苦人家,對這位縣令欺壓百姓等惡行深惡痛絕,不同意嫁於其子。為此縣令逼死了王悅心的所有親人。王悅心無奈,只好投奔虎阪庵,削髮為尼,法號悅清。此後的十幾年裡,王悅心在崑嵛山區募集善款數千兩白銀,在崮頭集村北建起一座姑子廟。後來,王悅心被一惡道所害,姑子廟三間正房、兩間廂房及院落被其霸占。有一年,一位羅漢替天行道,在甘泉寺眾僧的協助下,殺死惡道。至此,姑子廟改名“羅漢庵”,這位羅漢在庵北300米處的石壁上留詩一首:
王天誰使鑿懸岩,片片奇峰手自栽。
我來還尋舊路徑,此日偏覺眼界寬。
登山問天天不語,只許雲日生徘徊。
狂呼酒吞巨壘缶,不雩那旁是塵埃。
大筆如椽驚神鬼,從容書向碧索堆。
山靈喚我我不顧,日暮松間睡漸回。
詩下落款為另起一行“醉語”二字。左又起兩行,刻八個比正文大的字“屏壘古壁,布印蒼苔”,署名“元素子書並鐫”。行草書體、秀美流暢。
羅漢庵摩崖石刻東南50米處,有一塊高2米、長3米的石頭,上面刻兩個尺方大字“泉石”,下有優質泉水。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