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澤文化編織紋

崧澤文化是繼馬家浜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其年代約距今6000—5000年間。主要分布在太湖一帶。
崧澤文化的陶器中,圈足豆上的紋飾很有特色,豆的器形是以不同形狀的橫平行段構成的,以弦線紋相間隔而增強節奏。豆座的樣式是仿照編織的器座的器形和肌理紋樣。因此,飾於豆座上的紋飾為弧形組成的散點式的鏤孔紋,宛如編織器編條之間的孔隙。
飾有壓劃紋的罐和壺也很有特色,壓劃紋以編織紋為主,有纏索紋、席形紋、雙線弧形或S形勾連紋、雞心形連環紋等。除此,還有柳葉形紋、鱗形紋、格線紋等。這些紋樣多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單層或雙層地飾於罐和扣貿曇壺的上腹,花紋多以小弧線的交回而構成,正是脫胎於編織的紋理。
崧澤文化還出現了在陶器燒成後再繪彩紋的彩繪陶,多在黑衣泥質灰陶上用紅褐色或紅褐、淡黃兩色畫花紋。彩繪花紋也主要是編織形的花紋,有交索紋、練索紋、絢紋、波狀紋、旋紋等,這些紋樣是對繩、筐、籃、簍等編織紋的模擬。這種以弧線組成的二方連續的編織紋夾於平行線紋之間,形成動靜對比,使作為置里、主題紋樣的編織紋顯得分外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