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山刻經又名崗山摩崖刻經,亦稱崗山摩崖石刻,位於鐵山之北,刻經順山谷兩側,以中部俗稱"雞嘴石"的岩石為中心,分散地刻在懸崖石壁或岩石之上。
崗山刻經
位於鐵山北的崗山之陰山峪(俗稱狼溝)中。刻經以中部俗稱“雞嘴石”的岩石為中心,順“狼溝”兩側,分散地刻在摩崖石壁或岩石之上。據刻經內容及分布狀況,崗山刻經可分為4種:一為題名,在雞嘴石北側;二為《佛說觀無量壽經》,在雞嘴石東、南兩面;三為《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在雞嘴石南約40米的摩崖石壁上;四為散刻《入楞伽經·請佛品》,分散在狼溝自東向西28塊岩石或摩崖石壁上,內容與《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相同,只為散刻而已,有的刻在十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有的刻在岩石上,由於山水沖蝕和地震活動,使這些刻石倒鋪於溝中,或傾斜、或仰俯、夾雜於亂石之間。
《題名》刻有經主和比丘尼的名字。中部刻有佛造像1尊,跏趺端坐於半圓形佛龕內,佛下為“釋迦文佛”、“彌勒尊佛”、“阿彌陀佛”3佛號,且刻有“大象二年七月三日”(即公元580年)。題名共8行49字,每行2至7字不等,字型楷味濃厚。
《佛說觀無量壽經》共10行177字。前段文字排列整齊勻稱,字型以楷為主,兼有隸意;後段文字則楷隸相間。
《入楞伽經》共11行107字,為2段。前段字型為楷書兼隸意,後段變隸勢為方折,楷形更顯。
散刻《入楞伽經》有刻在摩崖上的4處,刻在岩石上的24處,每處字數最多者32字,最少者僅l字。字型立意奔放,各體揉雜。
位於鐵山北的崗山之陰山峪(俗稱狼溝)中。刻經以中部俗稱“雞嘴石”的岩石為中心,順“狼溝”兩側,分散地刻在摩崖石壁或岩石之上。據刻經內容及分布狀況,崗山刻經可分為4種:一為題名,在雞嘴石北側;二為《佛說觀無量壽經》,在雞嘴石東、南兩面;三為《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在雞嘴石南約40米的摩崖石壁上;四為散刻《入楞伽經·請佛品》,分散在狼溝自東向西28塊岩石或摩崖石壁上,內容與《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相同,只為散刻而已,有的刻在十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有的刻在岩石上,由於山水沖蝕和地震活動,使這些刻石倒鋪於溝中,或傾斜、或仰俯、夾雜於亂石之間。
《題名》刻有經主和比丘尼的名字。中部刻有佛造像1尊,跏趺端坐於半圓形佛龕內,佛下為“釋迦文佛”、“彌勒尊佛”、“阿彌陀佛”3佛號,且刻有“大象二年七月三日”(即公元580年)。題名共8行49字,每行2至7字不等,字型楷味濃厚。
《佛說觀無量壽經》共10行177字。前段文字排列整齊勻稱,字型以楷為主,兼有隸意;後段文字則楷隸相間。
《入楞伽經》共11行107字,為2段。前段字型為楷書兼隸意,後段變隸勢為方折,楷形更顯。
散刻《入楞伽經》有刻在摩崖上的4處,刻在岩石上的24處,每處字數最多者32字,最少者僅l字。字型立意奔放,各體揉雜。
崗山刻經崗山刻經崗山刻經崗山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