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洞葬

崖洞葬

崖洞葬式將廉屍棺木直接放入天然崖洞之中。藏地大多數選擇在山腰和山腳,基本離村寨很近的天然洞穴中。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的石灰岩山區,基本上與江河無關,是我國南方地區苗瑤族的一種古老的葬式。儘管有的崖洞地處險峻山勢,但都選在比較容易進入的崖洞作為置棺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崖洞葬
  • 藏地:山腰和山腳
  • 歷史淵源:南方地區苗瑤族的一種古老的葬式
  • 集中分布:雲貴高原的石灰岩山區
什麼是崖洞葬,來源,崖洞葬的分布,

什麼是崖洞葬

崖洞葬的葬具大多用木板拼合,有的在棺木外加井字形棺架固定擱置棺木。崖洞葬一般是一個家族同葬的崖洞,大多為一次葬崖洞葬,是人類早期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在遠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多以天然洞穴為居住之所,人死後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居住在我國南方山區的少數民族,山林為他們提供了衣食之源,生時以崖洞為家,死後歸葬崖洞,這是順利成章的。

來源

崖洞葬是以原始氏族血緣關係的反映,那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依靠血緣紐帶來維持,任何人不能離開自己的氏族而獨立存在。人死後,人們仍按現實的社會生活對待死後的靈魂,因此就有同一氏族葬於同一崖洞的葬式。崖洞葬是我國西南山地粗放農業耕作兼狩獵和採集的經濟生活的反映,這可以從行崖洞葬的苗瑤族的喪葬儀中體現出來,他們每個家庭都養牛,但目的不是為了出售也不是為了耕地,而是為了在葬禮時宰殺。據調查直到現在,黔桂交接山區的白褲瑤仍盛行殺牛送葬的習俗,這從側面反映了苗瑤族的祖先僅把牛看做肉食來源的傳統觀念,而這以觀念符合狩獵民族的特點,即把一切動物都當食物的來源。

崖洞葬的分布

懸棺葬在中國主要流行於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地區,有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和台灣省。 福建的懸棺葬集中在武夷山地區,除了南朝梁人顧野王記載了武夷山地區的懸棺葬的壯觀場面外,歷代偉人墨客留下的歷史文獻也都有詳盡的描述。如宋代地理志《輿地紀勝》、祝穆的《武夷山記》、朱熹的《武夷山圖序》,明代《徐霞客遊記》,清代的董天宮《武夷山志》。
江西的懸棺葬大多集中了贛東或贛東北信江流域,也在武夷山的西側和西北側,由於與福建崇安相鄰,因為有許多像是之處,當地人稱之為“仙床”、“仙機”、“虹橋板”。歷史文獻記載的上饒、鑽山、橫峰、戈陽、南城、黎川、南豐、貴溪等地的懸棺葬,目前保存得較多的只有貴溪縣仙岩一地。仙岩屬龍虎山,為武夷山脈北段,坐落在信江直流上清河畔,自然風光特別優美。仙岩原有懸棺葬70多出,現在留下的大多是空穴或殘留棺板等。
浙江在三國時期的浙南沿海一帶有懸棺。如衢州、金華、溫州沿海地區,但由於年代久遠,這裡的懸棺遺蹟很少保留。
古代台灣土著居民-----高山族先民的衣、食、住與浙南之民相似,以此推測,台灣先民在三國時可能也有懸棺葬,台灣新竹地區近現代發現有懸棺遺蹟。
湖南的懸棺主要集中在沅江流域和灃水流域。沅江兩岸的懸棺葬南起黔陽,辰溪,北到瀘溪、沅陵等地,至今仍能看到較多的遺蹟。除沅水中游以外,一直到沅水下游的桃源,常德等地還有分布。灃水橫貫湖南的慈利縣,慈利從地理位置看西北與湖北的鄂北土家苗族自治州接壤,西南與湘西土家族毗鄰,南與桃園縣相連,這些地區又都是懸棺葬流行地區,因此慈利縣也是懸棺遺蹟較多的地區,雖然歷史文獻記載不多,但實地考察有遺蹟30多出。
湖北的懸棺葬主要分布在長江三峽地區和清江流域,前者是指宜昌、秭歸、巴東縣的西陵峽和巫峽一帶。其中影響較大,歷史文獻記載較多的是巴東縣龍船懸棺葬,位於長江北岸,處於長江三峽中巫峽地段。龍船河上原有懸棺10具以上,然而近十幾年認為破壞較為嚴重,因此今天只能見到崖上殘存的木樁和散塌的棺材板。巴東縣楠木原鐵棺峽位於長江南岸,歷來是長江三峽旅遊中的一大景觀。因此這一帶的懸棺年代久遠,棺木的色澤灰黑如鐵,故得名。原有棺木多具,現也遭人破壞,棺木已不見蹤影,只剩下幾個空洞。另外就是鄂西清江流域的懸棺葬,清江是長江的一大支流,主要分布在土苗家自治州和長陽地區。
四川不僅是懸棺葬分布最密集的地區,而且也是保留懸棺葬最多、最完好的地區。無論是川南、川東南,還是川東德長江三峽地區,目前均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棺木,包括人骨架和數量可觀的隨葬品。
貴州的懸棺葬分布在黔東北與川東南、湘西交接的烏江和沅江流域。
雲南省的懸棺葬主要分布在滇東北地區。
廣西的懸棺葬主要分布在桂北湘江流域和桂西南的左右江流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