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南頭村

崖南頭村

明末清初,王姓由“小雲南”遷至萊陽大陶漳村、松嵐村,再遷到南河東村、桑園村,最後遷到本地。因建村於大土崖之南,故命名崖南頭村。崖南頭村隸屬朱吳鎮,位於鎮政府駐地北部約5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4′,北緯36°56′。西隔煙鳳公路與上院口村為鄰,東與桑園村相接,南北是群山。 全村耕地面積190.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蘋果、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350戶,93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66‰。有王、姜、高等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人口較多,占總人口的75%,姜姓占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崖南頭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地理位置:鎮政府駐地北部約5公里處
  • 電話區號:0535
  • 人口數量:930人
  • 車牌代碼:魯F、魯Y
  • 耕地面積:190.7公頃
  • 戶數:350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歷史沿革

1930年7月萊陽縣地下共產黨員梁岐山以鑿磨為掩護,在本村主持建立起海陽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姜萬壽任黨支部書記。
1934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四日)侵華日軍殺害村民王慶勝、王元才、姜成才等。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4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4年修建菊花溝水庫。
1967年修建揚水站。
1976年修建大口井。
1982年用上電網供電,安裝上電燈。
1992年修建攔河閘2道。
1994年投資8.6萬元,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6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62公斤,總產26.2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89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580公斤,總產達到64萬公斤。 1987年以來,通過引進新品種,蘋果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44公頃,產量22.7萬公斤,收入22.68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029萬元,其中農業641萬元,林業2萬元,畜牧養殖業380萬元,其它收入6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僅有網扣和木器加工。
建國後,興辦起勾花、刺繡、毛衫加工、麵粉加工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0人,總收入56萬元,其中工業總收入50萬元,建築業收入6萬元。 第三產業1956年,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收入微少。
改革開放後,黨支部引導和支持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電氣焊、運輸、飲食服務等行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人,收入13萬元,其中運輸業5萬元,商飲業6萬元,服務業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崖南頭國小。1976年,建校舍16間,學生100多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1人,其中研究生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正常年景人均糧食120多公斤,僅夠半年食用。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360公斤,全村收入28.6萬元。2002年,全村有汽車3輛、農用三輪車106輛、手扶拖拉機36輛、機車26輛、彩電160台、電冰櫃60台、洗衣機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房屋95%是草房,排列混亂,街道不整齊。改革開放後,舊房翻新為瓦房,有30多戶安裝了鋁合金和塑鋼門窗,街道也進行了整修。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12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27年,姜萬壽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0年7月,成立海陽縣第一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姜萬壽,時屬萊陽縣黨組織領導。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0名。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53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萬壽、王元通、王文勇、王元民、王春增、王慶生、姜立義、王文欣、王文江。1987年7月起,王元雪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元豐、姜仁清、王慶衍、姜仁茂、王文齋、王元海、姜恆太、王文欣、王元雪、姜學、姜立學、王少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