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簡介,出土文物,歷史價值,
概況簡介
崔遹墓位於遼寧省朝陽縣十二台公社四家子大隊姚金溝。崔遹墓頂距現地表1.72米 ,原地表已被去掉約1.5米厚,可知原來的地表下距墓底至少有5米多深。崔遹木棺外部東西兩側各出大鐵環一對,有的鐵環還銹結在棺上,可見鐵環原就釘在木棺上,當時是用繩索以“懸棺”下葬的。
出土文物
崔遹墓出土的重要文物是墓表。崔遹墓內共出土兩塊石刻墓表:一塊陰刻“燕建興十年昌黎太守清河武城崔遹”三行十五字,另一塊陰刻“燕建興十年昌黎太守清河東武城崔遹”三行十六字。
在崔遹墓中,隨葬品大部放置在棺外南側的墓底上,由南至北的順序依次為陶器、漆器、銅魁、銅刀、硯板、貨幣、銅弩機及鐵鏡,銀環和銀簪形器則出於棺內人骨頭部附近,銅帶鉤出於胸骨上部。
崔遹墓中出土的陶罐、陶缽,均為泥質灰陶,胎質厚重,製作粗糙,內外壁均不平整;崔遹墓中僅有錢幣兩枚,一為“五銖”,一為“貨泉”,“五銖”錢由於鏽蝕,“五銖”二字已不甚清晰,“貨泉”幣錢體較薄,質粗劣,鏽蝕很重,僅可辨“貨泉”二字,當為王莽朝所鑄貨幣。
崔遹墓中的一些陪葬品已破碎,如墓內的五、六件漆器,因殘碎過甚,器形已難辨認,但並非盜墓所致。據當時參與挖掘的考古工作者陳大為、李宇峰分析,崔遹墓室內東西兩壁各用五塊石板立支,南北二壁各用兩塊石板立支,再用五塊石板東西橫搭於壁上,成為墓頂,由於長年受上面積土壓力,頂石中間均已斷裂,這些殘破的陪葬品,多半是斷裂塌陷的石板、沙土壓壞的。這些石板皆為綠色沙岩,較厚重,一般厚約50厘米 ,產地在姚金溝東南10餘公里的十二台公社葉家店大隊的山上。
歷史價值
崔遹墓,是迄今僅見的有明確紀年的後燕墓葬,是繼北燕馮素弗墓後,遼寧省有關十六國時期考古的又一重要發現。
崔遹墓表的字型較珍貴,以第一塊“燕建興十年昌黎太守清河武城崔遹”15字為例,筆鋒既蒼勁有力,又方整清秀,兼有漢隸風格,為後人研究後燕時期的書體以及魏晉至隋唐時期書法藝術的演變,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