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受教育經歷: 1990年2月~1993年1月,英國
布里斯托大學 ,航空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導師Michael R. Wisnom教授;
1988年5月~1990年1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土木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導師David Ian Blockley教授;
1987年10月~1988年5月,英國
帝國理工學院 ,土木系,開始碩博連讀,導師David Lloyd Smith教授;
1986年11月~1987年6月,
上海外國語學院 ,出國人員培訓部,進修英語;
1981年9月~1986年7月,
清華大學 ,工程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獲本科/學士學位及優良畢業證書。
研究工作經歷: 2013年4月,
上海海洋大學 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2年8月~2013年3月,七○二所二級研究員;
2004年3月~2006年12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所長;
2002年10月~2004年2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副所長(主持工作);
1999年10月~2002年9月,
上海交通大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9年9月~1999年10月,
丹麥技術大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系,訪問教授;
1999年4月~199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結構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9年4月~200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997年12月~1999年3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所黨委委員;
1996年9月~1999年3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所副總工程師;
1995年10月~1999年3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實驗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4年12月~1997年7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實驗部主任;
1994年9月~1996年8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所專業主任工程師;
1993年2月~1995年9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部,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
社會職務 現任國際船舶結構會議(ISSC)常委,國際水下技術會議(UT)常委,五本國際雜誌編委;中國造造船工程學會船舶力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350多篇學術論文。獲多項科技獎勵和榮譽稱號。
2013年起任職於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要負責研製11000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和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
科學研究 研究歷程 隨後在英國進行了3年的博士後研究。對
複合材料 層間剪下強度測量、非線性效應、尺度效應、脫層破壞機理等有深入研究。93年初回國,在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從事船舶與海洋結構強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船舶結構可靠性分析、極限強度計算和疲勞壽命預報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負責完成了7個科研項目,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以及多項榮譽稱號。發表論文100餘篇。
崔維成 現任國際船舶結構會議(ISSC)疲勞與斷裂技術委員會委員,三本國際雜誌«Marine Structures»,«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 Maritime Environment»編委; 三本國內雜誌«中國造船»編委; «Shipbuilding Technology»編委, «
船舶力學 »副主任委員。
研究方向 1、船舶極限承載能力計算新方法研究;
2、船舶疲勞壽命預報的統一方法研究;
3、大型海洋浮體的流固耦合分析
研究成果 在從事深淵生態學、深淵生物學和深淵地質學研究的同時,陸續研發萬米級的著陸器、萬米級的無人潛水器和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再搭配一條3000噸級的小型科學考察船,把中國的深淵科學和深淵技術同步提升到世界領先水平。
崔維成 男,1963年5月生,江蘇省海門市人。
上海海洋大學 教授。所提出的變截面結構脫層強度的工程預測方法及整個破壞過程的數值預報方法有重要套用價值,被英國西部直升機公司引入設計手冊。在船舶結構強度、疲勞和可靠性研究方面,所提出的區間機率論和模糊二次規劃數學模型對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有重要套用價值。獲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一次。獲英國劍橋IBC授予“二十世紀成就獎”。獲“船總優秀青年”和“無錫市十大傑出青年”等多項榮譽稱號。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共發表論文50多篇。
獲得榮譽 “深潛英雄”(2012)
“科學中國人”(2012)
“2011年度海洋人物”(2012)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
“中央企業優秀歸國留學人員”(2007)
“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4)
“無錫市十大創新創業人才”(2003)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9)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
“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7)
“無錫市十大傑出青年” (1997)
“無錫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1997)
“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首批人選(1996)
“無錫市優秀共產黨員”(1994)
“船舶總公司優秀青年”(1993)
2009年作為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的代表受邀國慶60周年天安門觀禮並受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見;
2012年1月 14日作為知識界的代表參加人民大會堂的“春節元宵節”活動;
2013年5月17日作為“蛟龍號”研製和海試團隊的代表受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見並在隨後的表彰大會上獲頒“深潛英雄”勳章和證書。
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深海蛟龍 崔維成永遠不會忘記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下潛。四年前,他乘坐
蛟龍號 深潛器,達到了
太平洋 馬里亞納海溝 7000米的深度。崔維成說:“那裡十分荒蕪,但有種奇異的美感。”他是載人深潛計畫的領導者之一。
蛟龍號使得中國成為了少數幾個有能力探索深海的國家之一。蛟龍號得名於神話中的海中巨龍,它的下潛深度大於所有其他現役中的研究型載人研究深潛器,讓中國得以探索99.8%的洋底。
“這象徵著中國在深海研究領域日益增加的雄心壯志和領導能力。”美國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的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林間表示。直到最近,中國的海洋研究還主要聚焦于海岸水域和近海水域。但出於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以及在有關海域的國際爭端中取得更有力立場的目的,中國正在提升對深海科學研究的支持。
崔維成的目標是到達地球上最深的所在:深達11000米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的挑戰者深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正領導著建造一艘更抗水壓的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預計將花費6100萬美元(約合4億元人民幣)。
崔維成說,在2020年建成後,彩虹魚號將供全世界科學家使用。“海洋屬於全人類,而不是單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