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寧(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崔海寧,男,1954年10月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1976年12月青海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現任海南醫學院臨床學院.附屬醫院普外.胸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海南省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海南省抗癌協會常務理事.中南六省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腫瘤學會會員(1983入會).《中華綜合臨床醫學雜誌》編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海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南嶺校區)物理專業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南嶺校區)物理專業,獲得學士學位,並留母校任助教。此後分別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機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在葡萄牙Minho 大學物理系獲科學博士學位。
1989年到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工作, 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2005年回到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工作任教授。自從1994年開始,先後在英國 Northumbria 大學電子與物理工程系工作一年半,任researcher;在韓國Hanyang大學化學系與韓國國家納米科學和工程實驗室工作一年(1998),擔任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在芬蘭Savcor 集團公司下屬Savcor薄膜有限公司研發部工作一年(2004),任researcher;
西班牙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大學套用物理系任研究員;
在葡萄牙Minho 大學物理研究中心和葡萄牙VacMinho 公司做研究,任博士和博士後研究員(2000-2005)。
醫學院畢業後經過7年嚴格.全面的普外.胸外等外科基礎訓練後,1983年開始在青海省人民醫院腫瘤外科從事腫瘤臨床工作,同時去上海腫瘤醫院.上海肺科醫院深造學習。1986年晉升腫瘤外科主治醫師,1991年組織.主辦了青海省第一屆腫瘤外科學習班並擔任主講教師。1996年開始先後在海南省第二工人醫院和農墾總局醫院創建了腫瘤外科,是海南省早期從事腫瘤外科臨床工作的專家之一。經過三十年的臨床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外科臨床實踐經驗,形成了精巧.細緻.迅捷的的手術風格,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和廣大患者的讚譽。

研究方向

主要集中在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薄膜(WO3、 V2O5、 ITO、 ZrO2、SnO2、 TiO2、ZnO、 Al2O3、a-Si、SiOx and so on)和各種有機{ 金屬酞菁,天然血卟啉( H P )、原卟啉( P P )及其衍生物等分子}}、無機/高分子功能薄膜材料及其納米結構材料、材料的光譜學及雷射光譜。從事電致變色器件、太陽能電池、高分子電致發光薄膜材料及器件等研究。 研究功能薄膜材料如抗磨、抗反射、自潔淨、無指紋、耐熱、耐化學試劑、外觀裝飾及其在手機中的套用。通過Sputtering、PECVD systems、Chemical bath method and PVD systems等先進薄膜製備技術生長各種功能光電子薄膜材料及器件, 並通過AFM、XRD、SEM、TEM、UV-vis spectroscopes、IR、Raman、nano-indenter、fluorence spectra等手段和工具探索光電子薄膜材料的物理與化學特性、發光性質以及低維納米結構材料的各種特性。
當前研究領域
1、先進納米光電子薄膜材料、技術與器件。
2、無機、有機與生物薄膜材料的人工組裝及其光譜學,光子學結構材料與器件。
3、雷射光譜領域的基礎與套用,時間分辨光譜

主要貢獻

在國外發表研究文章60餘篇。在我國胃癌高發的西北地區較早地開展了胃癌三級預防工作,尤其對胃癌行全胃切除.各式代胃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90年代初即將研究結果發表在各類期刊上,該項技術在國內處於先進行列。同時完成了右肝三葉切除.心包內全肺切除.肺癌切除支氣管成形.上.中.下食管癌切除各式代食管術,超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全胰切除.全大腸切除等高難手術。在青海工作期間,曾經成功地完成了在海拔4800米高原人類手術極限區的小兒腸套疊手術,榮立青海省衛生廳二等功。調入海南後完成了海南省首例全喉全下咽全食管切除.咽胃吻合術.嬰幼兒心包橫紋肌肉瘤切除術。在擔任上級醫生和科主任的工作中,特別注重醫教研工作,先後培養了20多名外科及腫瘤方面的專業人才,在青海.廣東.海南等地的臨床第一線發揮著業務骨幹作用。及時總結外科經驗.成果,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並參與了《高原地區肝門阻斷安全耐缺血時限的研究》、《TH膠在不同部位腫瘤栓塞的套用研究》、《胃癌患者血硒水平的研究》等。
近期已發表的主要論著目錄
(標明了SCI、EI、ISTP索引號)
1.1 Hai-Ning Cui, Vasco Teixeira, Jun Zhang,Haiwon Lee, Size controlled nano meter phase structure in thin films of blend polythiophene derivatives, Thin Solid Films, 515 (2006) 301-306。
1.2 Hai-Ning Cui, Manuel F. Costa, V. Teixeira, and Jun Zhang, Solution-grown method of CdS film by ultrasonical colloid chemistry deposition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Volume 2006 (2006), Article ID 24916, 4 pages, doi:10.1155/IJP/2006/24916。
1.3 H. N. Cui, V. Teixeira, L. J. Meng, and E. Fortunato,Micro electronic and macro optical parameters of the ITO films prepared by DC sputtering for electrochromic applications, Proc.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6034, 603407 (2006)(doi:10.1117/12.668090 )。
1.4 Li-Jian Meng, Rui A. Silva, Hai-Ning Cui, Vasco Teixeira, M.P. dos Santos and Zheng Xu, Opt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vanadium pentoxide films prepared by d.c.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hin Solid Films, 515(2006)195-200。
1.5 Hai Ning Cui, V. Teixeira, L. J. Meng and H. J. Zhang, “Studies on microstructure bilayer film of ultrasonic Dipped cadmium sulfide and d.c. sputtered indium tin oxide”, Thin Solid Films, 447/448(2004)663-668. (doi:10.1016/j.tsf.2003.09.050)。
1.6 Hai-Ning Cui, Shu Jia, L J Meng, V. Teixeira, X-ray Analysis of Multi-film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 Application, Mikrochimica Acta, Vol. 145 (2004)19-23。
1.7 Hai Ning Cui, V. Teixeira, A. Monteiro, E. Fortunato, R. Martins, E. Bertra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puttered ITO and WO3 Thin Film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 455-456 (2004) pp. 7-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tzerland, (ID: 193.137.16.112-20/04/05,11:13:43)。
1.8 H. N. Cui , M. F. Costa, V. Teixeira, I. Porqueras, E. Bertran, Electrochromic coatings for smart windows, Surface Science, Vol. 532(2003) 1127-1131. ( doi:10.1016/S0039-6028(03)00457-6)。
1.9 Hai Ning Cui, V. Teixeira, A. Monteiro, “Microstructure study of indium tin oxide thin films by optical methods”, Vacuum, 67(2002) 589-594.( PII: S 0 0 4 2 - 2 0 7 X ( 0 2 ) 0 0 2 3 6 – 1)。
1.10 V. Teixeira, Hai Ning Cui, L. J. Meng, E. Fortunato, “Amorphous IT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DC sputtering for electrochromic applications”, Thin Solid Films, 420-421 (2002) 70-75. (PII: S0040-6090(02)00656-9)。
1.12 H. N. Cui, H. Lee, “Photoluminescence of Aggregated C-60 in Nano-size at Room Temperature”, Mol. Cryst. Liq. Cryst., 371(2001) 333-336。
1.13 H. N. Cui and H. Lee, “Photoluminescence Study of Langmuir-Blogette Films of Blend Poly 3-(2-(5-Chlorebenzotriazole)ethyl) thiophene”, Mol. Cryst. Liq. Cryst., Vol. 349 (2000)475-478。
1.14 H. N. Cui and H. Lee, “Energy Transfer in Phase-Separated Luminescent Polymer Films”, Synthetic. Metals, 117(1-3), (2001)255-256. (PII: S0 3 7 9 - 6 7 79 ( 0 0 ) 0 0 3 7 8 - 7)。

獲獎記錄

取得廳級科技成果獎兩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