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屾

崔屾,任教於理學院專業 工學-化學與製藥類,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廖世健研究員和徐筠研究員)。1996年底天津大學化工系博士後流動站出站,晉升為副教授,轉入天津大學化學系從事科研、教學工作。2001年被天津大學低職高聘為教授。2001年9月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PaulPascal研究中心進行有關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合作研究(半年)。2002年2月率中方訪問小組對希臘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材料科學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訪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8 年6月
人物介紹,主要成果,人物履歷,在研項目,代表性論文,授權專利,申請專利,研究報告,

人物介紹

男,生於天津市。1982年和1986年先後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86年至1988年在杭州師範學院化學系從事教學工作。1988年至1990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1988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底天津大學化工系博士後流動站出站,晉升為副教授,轉入天津大學化學系從事科研、教學工作。2001年被天津大學低職高聘為教授。2001年9月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Paul Pascal 研究中心進行有關碳納米管 / 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合作研究(半年)。2002年2月率中方訪問小組對希臘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材料科學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訪問。2002年3月以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的身份自法國赴德國的 Ilmenau 科技大學進行電弧法製備碳納米管以及催化法製備碳納米管列陣的研究。2002年晉升為教授(天津大學)。2003 年3月按期回國。2004 年 9 月獲得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

主要成果

1. 完成中國科學院固體有機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北京化學研究所)1項(碳納米管-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其表征;2003.10-2004.9)。2. 完成天津大學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資助項目(電弧法製備納米材料;2003.06-2004.12)。3. 作為中方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2002年完成中國-希臘國際合作項目(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of high quality by catalytic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項目編號24)。該項目由中國科技部和希臘發展部共同資助。4.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2001年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碳納米管及其顯示器件的研製,項目編號983801511;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合作項目);通過了天津市科委組織的驗收。5.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1999年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由SiO2-Mg*-CH4體系催化製備SiC晶須/纖維,項目編號59682008)。查新結果表明,該項目的研究結果-即製備納米級SiC晶須/纖維的方法為國內外首創,獲得中國專利一項;有關多壁碳納米管制備研究的結果獲得中國專利一項。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八六三"十五周年成就展,有關碳納米管的研究成果被遴選為該次成就展的高技術拍賣項目的首項。6.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1999年完成了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催化法製備納米級SiC晶須/纖維,項目編號973604011);通過了天津市科委組織的驗收。7. 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廖世健研究員的指導下,從事催化合成氫化鎂及其套用以及金屬有機方面的研究,參與完成一項國家自熱科學基金資助課題(項目名稱:催化合成納米金屬氫化物及其在催化和合成化學中的套用;項目編號29473136)和一項中科院重點項目及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資助的課題;獲得製備納米級氮化鎂方法的中國專利一項(1999年授權)。廖世健研究員在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該獎項包括了本人的部分博士論文工作。8. 在天津大學張鎏教授指導下,完成一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課題(鎳催化甲烷裂解生長碳纖維的原位熱磁研究)。

人物履歷

1982 年和 1986 年先後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1986 年至 1988 年在杭州師範學院化學系從事教學工作。
1988 年至 1990 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1988 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
1994 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 年底天津大學化工系博士後流動站出站,晉升為副教授,轉入天津大學化學系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2001 年被天津大學低職高聘為教授。
2001 年 9 月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 Paul Pascal 研究中心進行有關碳納米管 / 聚合物複合材料的
合作研究(半年)。
2002 年 2 月率中方訪問小組對希臘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材料科學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訪問。
2002 年 3 月以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的身份自法國赴德國的 Ilmenau 科技大學進行電弧法製備碳納米管以及催化法製備碳納米管
列陣的研究。
2002 年晉升為教授(天津大學)。
2003 年 3 月按期回國。
2004 年 9 月獲得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

在研項目

1. 碳納米管陣列場發射平板顯示器件的研製; 天津市套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 2005-2008 年 (05YFJZJC00200) 。
2. 聚合物化富勒烯和碳納米管的納米體系的開發;科技部資助中國 - 烏克蘭國際合作項目; 2004-2005 年
( 國科外字 [2004]195 號 ) 。
3. 電弧法製備三維納米石墨碳結構堆塊及其表征;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 2004-2005 年
( 教外司留 [2004]176 號 ) 。
已經完成的科研項目:
1. 中國科學院固體有機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北京化學研究所) 1項( 碳納米管-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其表征; 2003.10-2004.9)。
2. 天津大學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資助項目(電弧法製備納米材料; 2003.06-2004.12 )。
3. 作為中方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 2002 年完成中國 - 希臘國際合作項目(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of high quality by catalytic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項目編號 24 )。該項目由中國科技部和希臘發展部共同資助。
4.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 2001 年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碳納米管及其顯示器件的研製,項目編號983801511 ;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合作項目);通過了天津市科委組織的驗收。
5.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 1999 年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由 SiO 2 -Mg*-CH 4 體系催化製備 SiC 晶須 / 纖維,項目編號 59682008 )。查新結果表明,該項目的研究結果—即製備納米級 SiC 晶須 / 纖維的方法為國內外首創,獲得中國專利一項;有關多壁碳納米管制備研究的結果獲得中國專利一項。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八六三”十五周年成就展,有關碳納米管的研究成果被遴選為該次成就展的高技術拍賣項目的首項。
6.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 1999 年完成了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催化法製備納米級 SiC 晶須 / 纖維,項目編號 973604011 );通過了天津市科委組織的驗收。
7. 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廖世健研究員的指導下,從事催化合成氫化鎂及其套用以及金屬有機方面的研究,參與完成一項國家自熱科學基金資助課題(項目名稱:催化合成納米金屬氫化物及其在催化和合成化學中的套用;項目編號 29473136)和一項中科院重點項目及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資助的課題;獲得製備納米級氮化鎂方法的中國專利一項( 1999 年授權)。廖世健研究員在 2000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該獎項包括了本人的部分博士論文工作。
8. 在天津大學張鎏教授指導下,完成一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課題 ( 鎳催化甲烷裂解生長碳纖維的原位熱磁研究 ) 。
本人還曾經參與了“ 九七三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的子課題(項目名稱:超級活性炭吸附儲放氫的基礎研究;項目編號 G2000026404 )和高校博士點基金(項目名稱:氫氣在納米碳纖維上吸附特性的系統測定及理論分析; 2001 年 1 月— 2002 年 12 月)等科研項目的部分研究工作。
被 《 SCI》 收錄的論文引用 75 次,其中他引 56 次。

代表性論文

1. L. Guan, L. Cui, K. Lin, Y.Y. Wang, X.T. Wang, F.M. Jin, F. He, X.P. Chen, S. Cui*. Preparation of few-layer nitrogen-doped graphene nanosheets by DC arc discharge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 of high temperature. Appl. Phys. A: Mater. Sci. Proc. 2011, 102(2): 289-294 (first published online on 16-11-2010/DOI: 10.1007/s00339-010-6110-5:
2. S. Cui*, P. Scharff*, C. Siegmund, K. Risch, D. Schneider, S. Klötzer, L. Spiess, H. Romanus, J. Schawohl. Studies on prepar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DC arc discharge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 Carbon, 2004, 42(5-6): 931-939.
3. G. Pécastaings, P. Delhaès, A. Derré, H. Saadaoui, F. Carmona, S. Cui. Role of interfacial effects in nanocomposite behavior. J. Nanosci. Nanotech., 2004, 4(7): 838-843.
4. S. Cui, P. Scharff, C. Siegmund, L. Spiess, H. Romanus, J. Schawohl, K. Risch, D. Schneider, and S. Klötzer. Prepar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DC arc discharge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 Carbon, 2003, 41(8): 1648-1651.
5. S. Cui, R. Canet, A. Derre, M. Couzi, P. Delhaes. 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and influence of surfactant in the nanocomposite processing. Carbon, 2003, 41(4): 797-809.
6. J. M. Skowronski, P. Scharff, N. Pfänder, S. Cui. Electrochemical opening of carbon nanotubes followed by hydrogen storage at room temperature. Adv. Mater., 2003, 15, 55-57.
7. Y. L. Qiao, L. Cui, Y. Liu, S. Cui*, J. S. Yang, D. A. Ya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urified multiwalls carbon nanotubes-epoxy-polyethersulfone composites. J. Mater. Sci. Lett., 2002, 21(23): 1813-1815.
8. A. Dufresne, M. Paillet, J. L. Putaux, R. Canet, F. Carmona, P. Delhaes, S. Cui.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poly(styrene-co-butyl acrylate) nanocomposite. J. Mater. Sci., 2002, 37(18), 3915-23.
9. S. Cui, S. J. Liao, Y. K.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magnesium nitride of nanometric size under mild conditions. J. Mater. Sci., 1999, 34(22), 5601-5604.
10. S. Cui, Y.L.Qiao, L.Cui, et al..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by Nickel Catalyzed Decomposition of Methane at 600℃. Carbon, 1999, 37(12), 2070-2073.
11.孫鳳鳴, 步偉艷, 王慧,薛濤,姚琲,傅星*, 崔屾*。納秒脈衝雷射照射對多壁碳納米管薄膜形貌的影響。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2010,8(4): 307-312。
12. 關磊,崔屾*,崔蘭,等。高溫氮氣氛直流電弧放電製備大直徑碳管。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2009,7(5): 403-407。
13. 王艷艷,崔屾*,崔蘭,等。電弧放電製備氮和金屬元素摻雜的碳納米顆粒。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08,26(1):86-89。
14. 巨榮玲,胡曉珊,呂振剛,等。若干物理處理方法對稀土螢光粉Y2O3:Eu3+發光性能的影響。中國稀土學報,2007,25(4): 412-416。
15. 張娟玲,崔屾*。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化學進展,2006, 18(10): 1313-1321。
16. 李敏,崔屾*。納米催化劑研究進展。材料導報,2006,20(納米與新材料專輯VI): 8-12。
17. 李敏,崔屾,張玉新,等。鎳催化甲烷裂解製備新型納米碳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套用進展—第四屆全國納米材料會議論文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編。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191-196
18. 張娟玲,崔屾,張鳳才,等。碳納米管/聚乙烯醇複合材料膜的製備與表征,納米材料與技術套用進展─第四屆全國納米材料會議論文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編。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378-383。
19. 高少鋒,崔屾。碳納米管/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研究進展。材料導報,2005, 19(納米與新材料專輯Ⅳ): 166-169。

授權專利

1. 崔屾,侯煒鑫,程剛,等. 高質量、高收率的碳納米管陣列製備方法及裝置。中國發明專利,ZL 200810054298.9(05/01/2011。申請號200810054298.9/2008)。
2. 崔屾,王艷艷,崔蘭,張玉新。一種氮和過渡金屬元素摻雜的碳納米顆粒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2007 1 0056923.9(17/06/2009。C01B 31/02。申請號:200710056923.9/2007)。
3. 崔屾,喬亞莉,崔蘭,等,鎳催化裂解甲烷製備碳納米管的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00102824.3(03/03/2004。C01B 31/00。申請號:00102824.3/2000)。
4. 崔屾,喬亞莉,崔蘭,等,一種製備納米碳化矽晶須/纖維的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99126280.8 (29/10/2003。C30B 29/36。申請號:99 1 26280.8/1999)。
5. 崔屾,廖世健,徐筠。納米尺寸氮化鎂的合成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94 1 10129.0 (02/07/1999. C01B 21/06。申請號:94 1 10129.0/1994)。

申請專利

1. 崔屾,尹相蘭,王艷艷,等。碳納米顆粒的穩定懸浮液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0810151239.3。2008年9月4日。
2. 崔屾,李景慶,張娟玲。多壁碳納米管/十二烷基磺酸鈉/聚乙烯醇複合薄膜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0910068001.9。2009年3月2日。

研究報告

1. 崔屾。催化法製備納米級碳化矽晶須/纖維。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報告,天津,1999年7月。
2. 崔屾,劉友櫻。碳納米管及其顯示器件的研製。天津市自然科學重點基金資助項目研究報告,天津,2001年9月。
3. 崔屾,吳裕功,秦玉香。碳納米管陣列場發射平板顯示器件的研製。天津市套用基礎研究計畫重點項目研究報告,天津,2008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