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老黨員,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為保家衛國立下了顯赫戰功;和平建設時期,不計名利得失,自願紮根基層,幾十年如一日,安貧樂道不求索取,先後5次租房度日,從沒向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卻在罹患癌症、生活困頓的情況下拿出3000元錢,作為最後的黨費,交給黨組織……他就是內鄉縣城關鎮退伍老戰士、老黨員崔兵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兵義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焦裕祿式的老黨員崔兵義,一位罹患癌症老黨員的心愿,視死如歸,抗美援朝戰場顯英雄本色,不計名利得失,老革命紮根基層,樸實敦厚、性格豁達,時刻不忘幫助別人,黨的恩情似海深,
焦裕祿式的老黨員崔兵義
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擊落過兩架敵機,當過敢死先鋒至今腹部10多厘米長的傷痕仍清晰可見
他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
主要靠輸液抽腹水減輕痛苦大夫說,他的命,頂多還有三兩個月
他家貧如洗,四處賃房
全家都靠他千把塊錢的退休金生活
他把全部積蓄交了最後的黨費,沒拿來治病,沒考慮孩子學費
他說,“一生沒為黨作啥大貢獻,心裡有愧,就想再交一次黨費,讓我安心地走吧”
他叫崔兵義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在崔兵義老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12年4月25日,記者走進內鄉,力求詮釋一個焦裕祿式老黨員的高尚情懷。
一位罹患癌症老黨員的心愿
“我就想再交最後一次黨費”
4月2日,住院半年多的崔兵義,拖著被病魔折磨得更加乾瘦的身子執拗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這處位於湍河東岸的偏僻院落,是崔兵義每年花1000元租來的。
在老伴張香蘭的攙扶下,87歲的崔兵義老人顫巍巍地走進屋。老伴把他扶到床上,倒上開水餵他吃紅紅綠綠的藥片。藥剛吃完,崔兵義就迫不及待地撥通了內鄉縣城關鎮民主社區黨支部書記張雷全的電話。
“這是我最後的黨費,3000元,請黨支部收下。”崔兵義從枕頭下面拿出了一沓錢,交給了聞訊而來的張雷全。
“你住院看病,正是需要錢的時候,還是拿去先治病吧!”望著滿頭銀髮的崔兵義,張雷全噙著眼淚,激動地勸著老朋友。
“不行,我知道自己得的是啥病,說沒就沒了。我一生沒有為黨做啥,心裡有愧,就想再交最後一次黨費,你就讓我安心地走吧。”崔兵義語氣堅定,不容置疑。
“老崔一生跟黨最親。今天,他急著出院回家,就想了結心愿。”老伴雙眼通紅地說,“你就接住吧,張書記,滿足老崔最後的心愿吧!”
崔兵義原本身體結實,2011年8月突感不適,經檢查患上了賁門癌,已經到了晚期,必須住院化療。住院後,崔兵義戒了煙,但每月買煙的錢仍然向老伴要,並且生活上比以前更加節儉,張香蘭也沒在意。
2012年春節,老伴在整理衣服時,發現崔兵義的一件棉襖中有1000元錢,他才吐露了實情:“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這是我攢的最後一次黨費。”
“他怕一旦有個三長兩短的,一天都不想耽擱,今天就急著回來,把心事了結了。老崔一生覺悟高,總是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理解他也支持他。”張香蘭抹起了眼淚,她把向親戚借來的治療費拿出來一部分,才湊夠這3000元黨費。
視死如歸,抗美援朝戰場顯英雄本色
“你們看,這就是那次戰役我得的"軍功章"
“我活著是有使命的,要替戰友們看看這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崔兵義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戰場上,他曾經擊落敵機兩架,炸毀碉堡6座,先後4次立功受獎。回憶起朝鮮戰場上的崢嶸歲月,崔兵義十分激動,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1950年,25歲的崔兵義報名參軍,被編入第四野戰軍27師27團2連,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在戰場上,崔兵義機智勇敢、視死如歸,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殺敵。由於眼神活、槍法好,他和另外兩名戰士擔任高射炮手,先後擊落了兩架敵機。
隨著戰事進入膠著狀態,敵人的碉堡成了攔路虎。部隊首長看崔兵義精悍,就把他調去當爆破手。靠著靈活的身手,崔兵義一個人就炸掉敵人6座碉堡。
“你們看,這就是那次戰役我得的"軍功章"!”回憶起1952年的平壤清島戰役,崔兵義用手掀起衣服,一道深深的疤痕橫穿他的整個腹部,這是他在穿越封鎖線時被鐵絲網劃破留下的。
當時,崔兵義所在的連隊負責打前鋒,眼看大部隊的總攻時間就要到了,可是還剩下一座碉堡在前面猛烈地噴射著火焰,有5名爆破手先後犧牲,整個連隊只剩下3人。崔兵義手拿爆破管和鉗子,向敵人的碉堡匍匐前進。前面是密集的鐵絲網,崔兵義用鉗子把鐵絲網剪斷,就爬了過去。當時,他只覺得腹部發熱,但絲毫沒有停留,巧妙地躲過敵人的火力,成功炸掉了碉堡,然後就因失血過多昏死過去。
據崔老回憶,在朝鮮戰場,部隊先後給他立功嘉獎4次。但是,對於曾立下的功績和參軍作戰的詳細經過,子女們卻從未聽老人提起過。
“當時"金鎦子"(指獎章、紀念章)多得都能裝一大包袱,能掛一胸脯,我舅卻毫不在乎。復員回來後就隨意放著讓我們拿著玩,後來多次搬家,都斷斷續續地找不到了。”回憶起丟失的獎章、紀念章,老人的外甥女馬玉榮心疼不已。
不計名利得失,老革命紮根基層
“我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1953年復員後,崔兵義回到了老家馬山口鎮閆崗村務農,先後在馬山口鍋廠、酒廠當臨時工。由於表現突出,1955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參過軍,思想覺悟高,1963年崔兵義被組織安排到縣公路段上班,主要工作就是守衛內鄉縣湍河上的“老洋橋”。該橋位於縣城東菊潭公園的高台之下東南側約20米處,由民國時期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籌資於1937年7月建成通車,東西全長308.60米,為當時河南省3座永久性的大橋之一。
“我當時有兩項任務,一是保衛大橋,防止敵對分子破壞;二是養護大橋,不讓超載車輛通行而損傷大橋。”說起當初如何守橋,崔兵義的雙眼煥發出異樣的神采。
那時通過大橋的重型車輛大多是拉坑木的重型卡車,只要是崔兵義值班,超載的車輛他一輛都沒有放行過。為此,他還得了個“崔倔子”的外號。
“我爹看守大橋15年,如果當時過橋拉木材的超載車輛,他只抽出一根椽子放行,也早就給俺蓋起房子了。儘管他沒有給俺留下啥財產,但他是俺永遠的驕傲!”二閨女崔風花話語中透露著自豪。
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崔兵義至今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卻從沒向黨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想想我死去的戰友,我就感到很幸福了。我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瞧,這是俺每次租房的契約,共5次。”張香蘭拿出一沓協定。
因為沒有房子,崔兵義一直租賃別人的房子,先後搬了5次家。
由於老伴沒工作,全家就靠崔兵義一人微薄的工資養家餬口。三個閨女都是普通的工人和農民,兒子靠助學貸款在河南科技學院讀本科,夏天就要畢業了。就是這樣的貧困家庭,崔兵義還先後向災區、貧困戶捐款3000多元,同時他教育子女們一定要時刻不忘幫助別人。
樸實敦厚、性格豁達,時刻不忘幫助別人
“我不稀罕錢,我稀罕情分”
生活中的崔兵義樸實敦厚、性格豁達,是個熱心人。儘管生活困難,但從來沒有把名利看得很重,幫助別人是他的“習慣動作”。
“在戰場上我要多殺敵人,現在我要多幫助別人。我不稀罕錢,我稀罕情分。”這是崔兵義經常說的一句話。
1995年正月初三的晚上,在湍河邊散步的崔兵義夫婦發現一青年從橋上跳了下去,他立即下水,在老伴的幫助下把小伙子救了上來。崔兵義在現場緊急施救,老伴回家拿來棉襖給小伙子暖身子。半個小時後,小伙子終於醒來。原來他是和家人生氣而自尋短見。後來,對方帶著禮物登門感謝,崔兵義堅辭不受,生氣地說:“我是老黨員,救人還要你感謝?”
1996年,一個流浪漢來到他家門前討飯,崔兵義很熱情地招待了他。流浪漢叫楊小堂,鎮平縣人,由於和養子生氣離家出走,四處討飯為生。得知真情後,崔兵義二話不說,就安頓楊小堂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整整7年。2002年,楊小堂生病,崔兵義夫婦用架子車拉著他四處求醫,先後花了1500多元才治好病。直到2003年,楊小堂才被親戚接走。
“老崔特別勤快,社區活動也總是帶頭參加。”過去和崔兵義老人在一起活動的吳建祿說,平日裡崔兵義常到社區轉悠,遇上活就乾。自社區成立文藝說唱團,崔兵義就學起了拉大弦,給民眾免費演出。
黨的恩情似海深
“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在社區文藝說唱團,一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是有著57年黨齡的崔兵義老人的保留節目。
看到崔兵義生活艱難,親朋好友都勸他找組織解決點問題。他卻總是說:“如果沒有黨,我這個苦命的孩子就沒有現在的生活,我要感激黨一輩子,就更不能沾黨的光了。”無論日子過得再苦再難,他從來沒有向國家伸過一次手,向組織上提出過一個要求。
如今崔兵義每月的退休金是1005元,因病還欠下外債5萬元,兒子靠3萬元助學貸款上大學,但這一切沒有阻擋他見義勇為、扶貧救困的決心。幫助別人讓他很快樂、很滿足,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黨員,是一名光榮的抗美援朝老戰士。
2012年聽說兒子崔繼承在學校表現突出,被組織吸收入黨的事情後,崔兵義老人高興了好一陣子,平時不捨得打電話的他特地給兒子打電話祝賀,並再三叮囑道:“入黨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這個家。要好好表現。”短短的幾句話,寄託著崔兵義老人對黨的一片深情。
在向記者談及交最後黨費的初衷時,崔兵義幾度哽咽:“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黨費交了,我死也瞑目了。”
內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魏鵬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崔兵義老人是一個焦裕祿式的老黨員,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焦裕祿精神:那就是忠誠、實幹、奉獻、愛民。他半個多世紀如一日,默默忍受著生活的艱難困苦,始終沒有改變自己身為黨員的篤定信仰。他視名利淡如浮雲,默默奉獻,不求索取,用平凡而偉大的行動譜寫了一曲保持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生動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