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彥

崔保彥系蒲縣城關鎮古坡村人,1955年出生,共產黨員,現任蒲縣城關鎮城關村委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保彥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5年
  • 性別:男
工作階段,建壩淤地,開墾荒溝,經濟作物種植,評價與榮譽,

工作階段

近年來,他依靠黨的富民政策,抓住機遇,實施了大面積的“四荒”治理工程,致力於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致富之路,為帶動一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樹立了典範,實現了 “四荒”治理開發利用的又一次飛躍。

建壩淤地

1986年,崔保彥自籌資金50萬元,在沿昕水河流域的古坡灘,打了一條1000米長的順河壩,並在河壩中修築30條隔壩,經過兩個夏天引洪、淤泥漫地150畝,現已發展成集刺槐、楊樹、油松,仁用杏等為一體的綜合苗木基地,僅此一項年收入達10萬元;1994年,投資17.3萬元,在古坡的四溝修築了一條長32米,寬56米,高25米的溝壩,新增耕地150畝,年收入10萬元;

開墾荒溝

1996年,他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號召,一次性投資5萬元,在距古坡村12公里的紅道鄉葛店村圪叉坡,購買了使用期33年的荒山荒坡荒溝1.2萬畝。之後又投資17萬元,購買了拖拉機、旋耕耙、翻滑犁、溝播機等大中型農用機械,採取“邊治理,邊種植,邊受益”的辦法,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開發利用。經過3年的治理,開通盤山公路8公里,新修水平梯田3500畝。97年,新增耕地全部種植了玉米、土豆、豆子、葵花、穀子等農作物,年終一算帳畝均收入200元,利潤微薄。

經濟作物種植

88年為提高新增地的經濟效益,他又三下安徽考察,聘請專家實地論證,投資12萬元購回了適宜本地種植的白芍、牡丹、生地、知母、桔根、黃芪、白朮、板藍根等10餘種中藥材,建起中藥材生產基地。現在的3500畝地,畝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其餘的8000畝荒坡荒溝,已根據地形地貌,全部整治成魚鱗坑、水平條帶,栽植了仁用杏、刺槐、油松、楊樹、山桃樹等,使1.2萬畝荒山荒坡荒溝全部得到治理和利用。到目前,崔保彥的三處(古坡灘、四溝、葛店圪叉坡)治理工程,固定資產達260萬元,年創收60萬元,純利潤35萬元,人均收入達6萬元。

評價與榮譽

回顧他走過的路,不難看出,崔保彥的“四荒”治理經過了治理、利用、收益的發展階段。他實施滾動發展的步驟,走過了投資——發展——收益——再投資——再發展——再收益的發展之路,形成了集農、林為一體的規模化發展、基地化建設、科技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發展格局。為我市乃至全省深化“四荒”治理,發展莊園經濟,恢復綠色生態開創了先例。他也因此被評為全省水土保持“治理大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獎勵,2001年又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成為聞名全國的先進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