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美,人的本質力量與客體之間處於尖銳對立與嚴峻衝突時,主客體之間所呈現出來的衝突的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高美
- 外文名:sublime
- 內涵:人格尊嚴和人的自由
- 中國:美善合一
崇高的解釋,詳細解釋,心理分析崇高美,對崇高美的誤區,
崇高的解釋
“崇高”(sublime)是一個與秀美相對的美學範疇。西方哲人大都是在“美統真善”的意義上講崇高,賦予其以人格尊嚴和人的自由的內涵。中國哲人更多地是在“美善合一”的意義上講崇高,賦予其以道德的人格審美的意蘊。和“崇高”相近的美學範疇是中國美學的“壯美”。20世紀斐聲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更以作品是否具有“觀念和生活哲學的真正崇高”,是否體現著“高尚的、健全的理想主義旨趣”,是否能“讓人性能比從前更好、更高尚”作為其評選標準。
詳細解釋
與給人以天人合一、情理和諧之愉悅的秀美不同,崇高感產生於天與人的衝突、感性與理性的不和諧。在受制於外在的自然與自身之自然(情慾)的生存狀態中,人既沒有自由可言,更談不上精神的自覺。而對外反抗狂暴的自然力以求生存和發展,對內反抗野性的情慾而形成人所獨具的自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特性,也就是人在實踐中自我生成的過程,是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的形成過程,同時也就是崇高的產生過程。因此,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獸性、在挑戰拼搏抗爭中獲得的精神愉悅,是實踐主體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那藉助於想像以征服自然力的原始神話,其中所展示的自由飛騰的意象和自覺的實踐意志,就是崇高精神的最初寫照。
關於崇高的美學探討,則是人的精神在對自身的反思中所升華出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意識。
心理分析崇高美
西方哲人強調崇高有待於知性心靈的發展成熟,由此認識必然而又意識到人不是必然性的奴隸,賦予崇高以堅強的理性力量。埃斯庫羅斯筆下的悲劇主人公普羅米修斯,之所以被馬克思義稱為“哲學日曆中的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就在於他是知識的播火者,敢於反抗宙斯的神權並宣稱痛恨一切的天神地?。古羅馬哲人朗吉弩斯讚美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對於崇高的欣賞乃是以審美的方式對人的尊嚴的確證,意味著人能夠通過欣賞不平凡的事物“體會到人是為什麼生在世間的”,意味著人能夠從對象的崇高中看到自身的真正崇高。所以他說,儘管我們也欣賞山間小溪的清淺和明媚,但我們更欣賞氣魄宏大的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尤其是海洋。中國古代哲人雖然對於自然和社會秩序較少有追問“為什麼”的知性精神,但對於宇宙人生的直覺的智慧洞觀,卻使他們能從“天行健”引出“君子以自強不息”、從“地勢坤”引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能夠內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外顯不畏強權的“威武不屈”,由此產生“充實而有光輝是謂大”的崇高人格美。縱然是有點玩世不恭意味的莊子,其謳歌鯤鵬而嘲諷蓬間之雀,慨嘆“百川灌河”“涇流之大”終不及大海之浩瀚無涯,以及其蔑視權勢的“鴟梟腐鼠之喻”,也使人依稀可見其人格理想中有幾分崇高、幾分傲骨。至於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更無不體現著對於崇高人格美的執著追求。
對崇高美的誤區
由於歷史上存在過崇高的異化,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崇高的誤解。20世紀的大哲學家羅素似乎忘記了他的英國經驗論祖先也是推許崇高的,他把崇高誤解為某種與人的幸福相對立的東西,似乎肯定崇高的價值和意義,就會“使權力欲有了無意識的發泄出路,給殘酷行為造成豐實的藉口”,“造成對憎恨和復仇心之類的熾情的寬容”。這一觀點當然是有感於非理性的狂熱對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而發,在學理上也與有的美學家的唯意志論的反理性傾向以及把崇高與恐怖相聯繫有關。其實,權力崇拜和宗教狂熱推動下的殘忍行為,都只是崇高的異化表現,是與近代人本主義者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追求的崇高絕不相容的。當代的某些西方學者鼓吹“英雄主義時代的隱退”,有的中國學人講“侏儒時代的來臨”,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來自對崇高的誤解。
然而,人性中本有的感受崇高的壯麗天賦不容泯滅,亦正如每一個人的尊嚴皆不容褻瀆一樣,馬克思主義者把崇高之美建立在對人類普遍價值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真)和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善)的基礎上,在追求美好社會理想的實踐中觀認人類自身的真正崇高。因此,崇高寓於無數“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之中。只要人類一天不停止對於真理和正義的追求,體現人的尊嚴和自由自覺之類特性的崇高氣概就將與這種追求相伴而行。人類社會既離不開對於真與善的追求,生活和實踐就會賦予這種追求以崇高之美的光輝。